首页> 中文期刊>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旋转式'与'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运行速度对比分析——以我国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例

'旋转式'与'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运行速度对比分析——以我国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例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对旋转式和背向滑步式两种典型铅球投掷技术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的运行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投掷技术对铅球预加速能力的不同影响,为铅球项目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美国AP AS运动录像分析系统,对采用"旋转式"和"背滑式"的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比赛录像进行三维运动学解析.研究结果:1)旋1"人-球"平均速度差(0.89±0.73)m/s低于旋2的(0.98±0.81)m/s,两者差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752,P>0.05);背1平均"人-球"速度差为(0.28±0.20)m/s低于背2(0.38±0.10)m/s,两者差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204,P>0.05).2)背1平均球速(2.30±0.22)m/s大于旋1平均球速(1.24±0.41)m/s;背2平均球速(2.52±0.18)m/s大于旋2平均球速(1.09±0.46)m/s,两者差异性均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旋2"重心平均速度(2.07±0.47)m/s小于"背2"重心平均速度(2.14±0.15)m/s,两者差异性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671,P>0.05).4)背1平均"人-球"速度差为(0.28±0.20)m/s低于旋1(0.89±0.73)m/s,且两者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4,P<0.05);背2平均"人-球"速度差为(0.38±0.10)m/s低于旋2(0.98±0.81)m/s,且两者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9,P<0.05).研究结论:"背滑式"投掷技术比"旋转式"投掷技术在加速蓄力阶段对提升铅球运行速度更为及时和稳定,但随着旋转动作完成进入过渡阶段,"旋转式"技术的人-球系统的运行更稳固,铅球出手的增速能力更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