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内源抑制物对乌桕种子萌发的影响

内源抑制物对乌桕种子萌发的影响

         

摘要

2020年11月份,以采集于江苏省南京市情侣园的乌桕(Sapium sebiferum)种子为供试材料,将种子与湿润细沙按体积比V(种子)∶V(湿润细沙)为1∶3混匀,置于0~5℃低温层积处理(0(未层积)、40、80、120 d),在光照培养箱中(25℃)进行发芽试验,计算发芽率;用甲醇溶液(分析纯),在0~4℃对低温层积处理不同阶段种子胚乳密闭浸提,用系统分离法对提取液进行分离为5个组分(石油醚相、乙醚相、乙酸乙酯相、甲醇相、水相),并以市售白菜矮脚黄(Brassica rapa)种子为对照,在培养皿中加入提取液(以相同体积蒸馏水为对照)进行发芽试验,计算发芽指数,对各分离相的提取液进行乌桕种子浸提液生物活性测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elient HP1100)对层积不同阶段种子胚乳中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邻苯二酚的质量浓度进行动态检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elient 6890N/5973N)对层积不同阶段种子胚乳中棕榈酸和亚油酸的质量浓度进行动态检测;筛选种子休眠的内源抑制物,分析内源抑制物质对乌桕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胚乳各分离相中,甲醇相对白菜籽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乙醚相。从这两相中筛选出邻苯二酚、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亚油酸4种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在休眠解除过程中,这4种物质的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均大于50.0%。除亚油酸外,其他3种物质的质量浓度与层积时间、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结合发芽抑制物质的有效抑制中质量浓度(即半抑制质量浓度)及层积过程中抑制物质质量浓度的变化,在试验范围内邻苯二酚、棕榈酸是抑制乌桕种子萌发的主要物质,2,6-二叔丁基对甲酚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