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湖泊科学》 >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响应洱海营养水平、外来鱼类引入以及水生植被变化的特征

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响应洱海营养水平、外来鱼类引入以及水生植被变化的特征

         

摘要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乏连续记录的背景下,湖泊沉积物的连续记录可以提供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历史并可用于生态响应模式的识别.以目前处于富营养水平的洱海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多重环境压力影响下洱海枝角类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代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枝角类群落对环境压力响应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分析沉积物枝角类记录,重建了近百年来洱海枝角类群落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100年来,枝角类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从1990年左右开始,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在1990s初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种成功的时间一致.限制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有3个主要阶段:1990s以前,底栖枝角类为群落的主要组成;1990-2000年左右,浮游枝角类(以象鼻溞为主)在枝角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加;从2000年以后,枝角类群落组成以浮游枝角类为主.同时,枝角类数据的主成分(PCA)分析显示,仅有PCA主轴1呈现显著的变化且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61.64%,进一步分析表明水生植被变化可能是驱动枝角类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如底栖枝角类生物量减少响应了湖泊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已有研究对比表明,浅水湖区沉积物记录的枝角类生物量在1970s急剧增加与1980s急剧降低等现象并没有被深水区的沉积物记录所反映,指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变化模式存在空间差异性.同时象鼻溞个体大小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外来鱼类引入导致的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总之,本文揭示了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长期变化,反映了洱海富营养化过程、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外来鱼类引入的长期驱动影响,因此对洱海的生态管理与修复工作应考虑多个环境压力的影响并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评价.

著录项

  • 来源
    《湖泊科学》 |2016年第1期|132-140|共9页
  •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古湖沼学; 洱海; 枝角类;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