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土知识与晚清士人对西方外交概念的受容

本土知识与晚清士人对西方外交概念的受容

         

摘要

本土知识是认知和理解异质文明的参照基准和思想资源,在不同文明相互隔绝、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晚清士人在认知西方外交概念如"驻外公使"时,除了体制上的隔膜外,其思想基础是春秋、战国交聘会盟以及历朝派遣使者的历史。吕海寰在驻外任使期间编辑《奉使金鉴》,突出反映出了本土知识和"视已成事"的传统对使臣认识常驻公使职能的影响和制约。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推崇,既制约了晚清士人对近代外交概念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方文化的误读,将驻外公使看作"情类质子"。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甲午战败、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教训,才逐渐让晚清士人认识到了本土知识的局限性。本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分类,既不能涵盖洋务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更不能解决民族危亡的现实问题。外国历史和国际政治,成了晚清士人理解西方外交概念的新的思想资源。晚清经世文编著作编目分类的变化,即直观地反映了新概念逐渐被接受,进而代替传统知识分类的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