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言哲学略论

         

摘要

佛教所用的"语言"是广义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口头语言,即言说,二是书面语言,即"名"。佛教对语言本质的分析侧重于对名的分析。佛教认为,名也有种种不同的行相,即有不同的活动、作用方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之所以如此,既与安立名称的人有关,又与相有不同样式、"势力"有关。佛教探讨语言本质及其与所指关系的目的在于:破众生的"名言系缚",让其由此得清净解脱。在名的本质以及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佛教发起了名副其实的"哥白尼式转变"。因此,佛教语言哲学既有世俗一般语言哲学的动机和维度,如也想回答关于语言的一系列本体论、认识论等问题,更重要和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同时有解脱论或人生哲学的动机和维度,因为它试图通过对语言的探讨,揭示众生离苦得乐、去凡成圣的原理、出路和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