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史学月刊》 >试析洋务教育成效甚微的原因

试析洋务教育成效甚微的原因

         

摘要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政府洋务派官僚为了对外交涉及引进西方技术的需要,兴办了一批近代化学校,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些留学生。此举,在开化风气及培养掌握西方技术的人才上,起了某些作用。但历时几十年,成效甚微。认真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对我们不无启迪。洋务派官僚兴办近代教育,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一些懂得西方语言和技术手段的中下级官员,以解决封建统治在内政外交上的需要,没有也不可能将它当作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奕诉称:办同文馆是因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①。李鸿章说: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伏惟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②。并仍然希望将近代化教育,象历来的封建教育一样,作为特权,由少数人享有,不愿使其普及。奕诉1862年在《奏设同文馆折》中规定:同文馆学员只“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十三四以下者。”李鸿章1863年在《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中虽要求去除非八旗子弟不能入学的限制,但同时对外国语言及某些西方知识在民间的流传,深恶痛绝,他说:当时在上海学得一点外语任通事的一般有两种人,一是“广东、宁波商伙子弟”,二是“本地贫苦童稚”,而这二种人“类皆资性蠢愚,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