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文化遗产》 >国际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范式、趋势和展望

国际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范式、趋势和展望

         

摘要

18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国际学界对文化遗产管理的关注,本质上是在思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保存主义”与“保护主义”范式相继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对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严重冲击,遗产研究者开始呼吁重新审视现代性,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讨论热潮,非遗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遗产化”范式逐渐成为当代国际遗产管理的主流.非遗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即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语话权的“东移”.这种话语权的转变(或分享)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过去和未来,并促成了遗产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比如“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出现.于中国而言,大力推进非遗事业是国家增强自身国际文化语话权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在过去20年,中国的遗产管理事业成绩斐然,而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研究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