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摘要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并与不给药组做对照,于感染后第3 d、6 d、14 d、21 d、28 d、42 d和90d,取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统计脑内虫体数量及形成包囊情况.结果不给药组第3 d、6d与给药组第6d,3种感染途径的腹腔含虫数比较:均为腹腔感染>皮下感染>经口感染.比较小鼠脑内虫体分布:腹腔感染组,第28d的脑内虫体达到高峰,此时脑内包囊最多.皮下感染组,第21d的脑内虫体最多,脑内包囊也多.经口感染组,第21d脑内虫体最多,但脑内偶见包囊.经口感染Fukaya株速殖子似不易成囊.经腹腔、皮下和口服感染虫体的小鼠存活率在第42d分别为100%、66%、80%.结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脑多被累及.腹腔与皮下感染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比口服易成囊,经腹腔感染方式建立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较稳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