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钉:人工智能发展将如何提高治疗效果

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钉:人工智能发展将如何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钉因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优势而广泛用于创伤、肿瘤及畸形导致的多种颈椎疾病。如何提高置钉准确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一直是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研究的热点。目的: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年国内外有关下颈椎椎弓根钉技术的相关解剖形态学特点、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生物力学特点及其置钉技术的研究,分析各置钉技术的优点与不足。方法:分别以"cervical,pedicle"及"颈椎,椎弓根"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及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文献52篇,其中中文文献22篇,英文文献30篇。结果与结论:(1)对于椎弓根的皮质厚度与强度而言,内侧壁均高于外侧壁;从C_(3)-C_(7)椎弓根的外展角逐渐减小,而椎弓根的形态则类似于长圆形;椎弓根上缘距其上位神经根从C_(3)-C_(7)逐渐增大,椎弓根下缘距其下位神经根从C_(3)-C_(7)逐渐减小,而椎弓根前外侧壁紧贴椎动脉,椎弓根前内侧壁紧贴硬膜外窦;(2)椎弓根的上、下、外侧三侧壁的突破力均小于内侧壁;在抗拔出力方面,直接拔出力椎弓根钉优于椎间孔钉与侧块螺钉,疲劳拔出力椎弓根钉与椎间孔钉优于侧块螺钉;(3)目前下颈椎后路椎弓根钉置钉技术主要包括徒手置钉、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等,但各种技术流派均有一定不足,今后一段时间内徒手置钉技术仍将是下颈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的主流,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配套人工智能辅助科技设备的完善,人工智能辅助置钉技术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