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分裂症

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分裂症

         

摘要

@@ 自E. Bleuler[1]1911年在Kraepelin的"早发性痴呆"的基础上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以来,其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自1952年氯丙嗪问世后,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既往的胰岛素和电休克疗法.但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经验仍是惟一可靠的指导,远远没有达到可以信赖一个先验理论的地步.因此,治疗方法常常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智能、情绪应激、生物反馈和认知疗法等心理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上开辟出新的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