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不同分期圆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变化

不同分期圆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变化

         

摘要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119例199眼,按照圆锥角膜Amsler-Krumeich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圆锥角膜组58例111眼、Ⅱ期圆锥角膜组30例41眼和Ⅲ期圆锥角膜组31例47眼。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人5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K)、中央角膜厚度(CCT)、最薄处角膜厚度(TCT)、前房深度(ACD)、角膜直径、角膜体积等眼前节参数。通过"中心法"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并获取中央区角膜内皮CD、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6A)、平均细胞面积(AVE)、最大细胞面积(MAX)、最小细胞面积(MIN)、细胞面积标准差(SD)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角膜内皮CD和形态参数与角膜地形图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以及Ⅰ期、Ⅱ期和Ⅲ期圆锥角膜组CD分别为2941(2809,3072)、2825(2667,3030)、2747(2475,2903)和2370(2142,2525)个/mm^(2),随着圆锥角膜患者病情进展,CD逐渐降低,各组C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4.862,P<0.001)。各组CV和6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5.018、20.421,均P<0.001);Ⅲ期圆锥角膜组C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圆锥角膜组,6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Ⅰ期圆锥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圆锥角膜病情进展,MAX、MIN、AVE和SD逐渐增大,各组MAX、MIN、AVE和S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7.905、32.437、110.182、72.941,均P<0.001);Ⅲ期圆锥角膜组MAX和MIN显著高于Ⅰ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AVE和S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圆锥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圆锥角膜患者CD与CCT、TCT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_(s)=0.47,P<0.001;r_(s)=0.53,P<0.001),与平均角膜曲率(Km)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_(s)=-0.59,P<0.001);6A与CCT、TCT呈弱正相关(r_(s)=0.18,P=0.01;r_(s)=0.22,P=0.002),与Km呈弱负相关(r_(s)=-0.32,P<0.001);CV与CCT、TCT呈弱负相关(r_(s)=-0.35,P<0.001;r_(s)=-0.37,P<0.001),与Km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_(s)=0.48,P<0.001);CD、CV、6A与ACD、角膜体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着圆锥角膜病情进展,角膜前突变薄,角膜内皮CD和6A降低,细胞变异性增加;角膜地形图相关参数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及形态变化存在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