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艺术评论》 >艺术物化与艺术批评“被物化”

艺术物化与艺术批评“被物化”

         

摘要

虽然我们无法让每一个在场者态度首肯,但总体而言,艺术正在旷日持久的世界市场事态和越陷越深的人类去精神化事态面前走向全面物化.艺术物化所呈现出来的符号骚乱、主体迷失、意义去存以及消费快感对审美愉悦的置换、商品存在形态对作品存在形态的置换、价格尺度对价值尺度的置换等,正在极端物质主义的全球化现实小聪明中,与形而上终极精神危机和社会理性危机一道,残酷并且在合法性的外衣下深刻地消解着人类与艺术之间的基本价值关系,赤裸裸的“愉悦从来是驱使享乐主义的灵魂”[1]或者似是而非的诸如“随着1950年代和1960年代欧洲的经济增长与财富后果,产生了对传统阶级边界的挑战,当然也就挑战着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转而因其服饰、舞蹈、电影、音乐等领域的观念重建,强调自由和自我满足”,[2]在齐美尔、费瑟斯通、鲍德里亚一直到伯明翰学派庞大阵营一浪高过一浪的理论助推下,正以一种新的正典姿态左右着我们的日常艺术诉求以及艺术存在的当代命运,这是继极端意识形态正典姿态之后捆绑得艺术喘不过气来的极端物质主义正典绳索,而艺术物化与艺术批评的“被物化”已然是捆绑之下难以逃脱的必然宿命.

著录项

  • 来源
    《艺术评论》 |2012年第4期|45-52|共8页
  • 作者

    王列生;

  •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