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地理学报》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

         

摘要

从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阈值的角度,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储备、经济补偿能力等因素,构造综合评价指标—粮食安全保障的财政压力水平,以粮食安全保障费用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25%作为可接受水平,共识别出6个不同类型的粮食安全区。在没有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和现有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全国有14.5%的县(市)(1级和3级粮食安全区)能够通过粮食生产或者经济补偿能力保障小康水平的粮食安全。全国29.4%的县(市)属于2级粮食安全区,其中57%的地区是中国的主要余粮区,约占全国主要余粮区中的72%,因财政收入低、人口密度大,不能负担庞大的小康水平粮食安全储备费用。中国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6级区)占全国县(市)总数的30%,不具备温饱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经济补偿能力,主要包括两类地区:①夏季季风区边缘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及秦岭地区,以及南方贫困的丘陵地区属于"资源型粮食短缺地区";②广西、广东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等富裕地区属于"结构性粮食短缺地区",过低的粮食自给率已影响到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