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学术研究》 >“求中”:儒家艺术精神的来源、内涵及其实现

“求中”:儒家艺术精神的来源、内涵及其实现

         

摘要

商周甲骨文、金文和《诗》《书》文献表明,中国人的求中智慧起源甚早,“中”字的意义从“氏族社会之徽帜”逐步引申为中央、中心、中正,求中智慧被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心性道德修养之中.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通过礼乐制度规范上流社会成员的行为,为何者为“中”提供了制度依据.春秋末年,孔子在礼坏乐崩的历史条件下矢志恢复周礼,深刻地揭示出“礼所以制中”的礼学精神,进而从礼学中提炼出“中庸”哲学,为儒家艺术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孔子根据“中庸”思想评论《关雎》音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标志着以求中为核心内容的儒家艺术精神的确立.此后,历代儒家后学自觉地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将儒家求中艺术精神贯彻落实到各个艺术门类.郭店简《性自命出》《礼记·乐记》将儒家艺术精神落实到音乐领域;上博简《孔子诗论》《礼记·经解》《荀子·大略》《毛诗序》将儒家艺术精神贯彻到诗歌艺术领域;《文心雕龙》则标志着儒家艺术精神在文章学领域的全面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