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学术论坛》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

         

摘要

cqvip:马克思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与解剖市民社会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却几乎完全消失,其消失背后究竟蕴含着何种意义?为了把握这一问题,必然要追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进程。这一进程主要表现为从《德法年鉴》到《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转变,即从"社会的人"的抽象预设过渡到了处于历史运动中的现实的个人,这是对整个形而上学抽象个体的超越。因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既是马克思为了避免其视域中的"市民社会"被误解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内部的主客关系,也是通过对"市民社会"之历史性的揭示而将整个形而上学内部的"市民社会"还原为"为我之物",即作为现实的个人之生活世界的"市民"的社会。可以说,虽然"市民社会"一词在《巴黎手稿》中几乎完全消失,但恰恰表明了此时马克思试图超越整个形而上学的非同寻常的决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