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中村语言景观对比研究——以广州沥滘村、花地村和猎德村为例
【6h】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中村语言景观对比研究——以广州沥滘村、花地村和猎德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理论基础和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1 新型城镇化和城中村概述

2.1.1 新型城镇化概述

2.1.2 广州市城中村概述

2.2 研究对象概况

2.2.1 海珠区沥滘村的概况

2.2.2 荔湾区花地村的概况

2.2.3 天河区猎德村的概况

2.3 数据收集

第三章 物理空间:三地城中村语言景观的考察及对比

3.1 三地语言景观的类型对比

3.1.1 官方语言景观的类型对比

3.1.2 非官方语言景观的类型对比

3.2 三地语言景观的语码对比

3.2.1 语码组合

3.2.2 双语或多语标牌的优先语码

3.2.3 语码呈现方式

3.3 三地语言景观的相关分析及讨论

3.3.1 时间维度

3.3.2 空间维度

第四章 生活空间:居民与语言景观的互动考察

4.1 居民对语言景观的感知与期望

4.1.1 对语言景观的感知

4.1.2 对语言景观的期望

4.1.3 感知的语言景观与期望的语言景观

4.2 语言景观与居民的身份认同

4.2.1 本地居民的地域身份认同

4.2.2 外来人口的地域身份认同

4.2.3 小结

第五章 构想空间:语言管理对城中村语言景观的影响

5.1 语言政策对官方语言景观的影响分析

5.2 语言政策对非官方语言景观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展开▼

摘要

语言景观是公共空间中动态发展的语言使用现象。城中村语言景观作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语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博弈的重要表现。本文立足于沥滘、花地和猎德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中村展开语言景观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城中村形态中语言使用的变迁,从而把握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本文基于物理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构想空间三维空间模型,结合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理论,探究城中村形态转变过程中语言景观实践、居民意识形态及语言政策的特点。通过量性统计及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物理空间,三地语言景观的类型在数量和内容上的差异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嬗变密切相关;在语码对比上,语言景观呈现“超多元性”的特点,中文始终在城中村占据优势主导地位,多语码标牌的可见性随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强。在三地的对比中,语言景观体现了两个层面的趋势:一为时间维度上对地方历史符号的重现和延续,二为空间维度上内部功能的有序集聚和外部景观的趋同化。在生活空间中,传统同质的言语社区趋向为松散多样的言语社区,居民对语言景观的感知和认同受全球化的影响,呈现出对本土化认同的式微。在构想空间中,显性语言政策和隐性语言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对语言景观产生影响,其中隐性语言政策的影响效果甚于显性语言政策。三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中村语言景观也体现出物理空间、生活空间以及构想空间三维模型互相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

著录项

  • 作者

    黎顺苗;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 授予单位 暨南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慧;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城中村,新型城镇化,语言景观;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