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成因及高温镁同位素分馏的地球化学研究
【6h】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成因及高温镁同位素分馏的地球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第四章郯庐断裂带南段高镁埃达克质岩: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第五章长江中下游高镁埃达克质岩: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

第六章华北东南缘蚌埠地区低镁埃达克质岩: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第七章华北东南缘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对拆沉下地壳熔融成因的质疑

第八章高温下花岗岩结晶分异过程中Mg 同位素分异行为及花岗质岩石Mg 同位素组成

第九章高温下橄榄岩矿物之间的Mg 同位素分馏

第十章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Mg 同位素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博士论文对中国中东部四个不同地区(华北东南缘蚌埠地区、徐-淮地区,郯庐断裂带南段,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和放射成因(Sr-Nd-Pb-Hf)以及稳定同位素(氧)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主要研究目标是:
   (1)通过对蚌埠地区中生代低镁埃达克质岩石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普通花岗岩和辉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岩石圈减薄的机制和过程以及EM-1 型基性岩石的成因;
   (2)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中生代高镁埃达克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早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在诱发断裂带两侧加厚下地壳拆沉方面的作用;
   (3)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不成矿高镁埃达克质岩和长江中下游成矿高镁埃达克质岩全面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探讨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成因和埃达克岩成矿机理;(4)通过对徐-淮地区中生代高镁埃达克质岩石及其所含深源包体和五河群变质岩进行全面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古老下地壳高放射成因Pb的成因。
   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出国访问研究的一部分,开展了系统的岩浆分异过程中Mg 同位素分馏研究,主要包括:(5)对花岗质岩石及其所含镁铁质单矿物进行了系统的Mg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高温下Mg 同位素在花岗岩结晶分异过程中的分馏行为以及探索Mg 同位素在示踪地壳再循环等方面的应用前景;(6)对一套具有较大温度变化的橄榄岩包体中镁铁质单矿物进行了系统的Mg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高温下Mg 同位素分馏机制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应用;(7)分析了上述中国中东部四个地区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的镁同位素组成,探讨Mg 同位素能否应用于埃达克岩的判别指标以及能否应用于区分高、低镁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华北东南缘蚌埠地区低镁埃达克质岩成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意义蚌埠地区广泛出露中酸性侵入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和基性岩,本文获得其中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15Ma,早于该区普通的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112Ma。与普通花岗岩相比,蚌埠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的Sr、低的Y含量,而且具有彼此呈正相关关系的高Sr/Y,(La/Yb)N,(Dy/Yb)N,具有低镁(Mg#<48)埃达克岩的地区化学特征。这些低镁埃达克质岩具有与古老下地壳相似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752to0.70926,εNd(t)=-21.8to-18.5,和低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e.g.,206Pb/204Pb(t)<17.0),以及与地幔相似的锆石氧同位素组成。此外,它们含有大量~1.8和~2.5Ga的继承锆石。这些特征表明蚌埠低镁埃达克质岩来自加厚华北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普通花岗岩起源于较浅部地壳的部分熔融。因此,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在中白垩世(~115Ma)以前仍存在加厚地壳,但加厚地壳在115-112Ma的较短时间内发生了显著的减薄。
   本文同时对蚌埠地区辉绿岩脉进行了研究,其形成时代为112Ma(全岩Ar-Ar年龄),晚于低镁埃达克质岩,而与普通花岗岩一致。其具有典型EM-1 似的Sr-Nd-Pb 同位素特征、低的Nb/U和Ce/Pb 比值、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为拆沉的古老下地壳和上涌软流圈地幔混合部分熔融的产物。但蚌埠地区辉绿岩Pb 同位素组成较大别山早白垩世辉绿岩和角闪辉长岩有显著区别,在给定206Pb/204Pb 时,前者较后者有较低的208Pb/204Pb值,这一特点与华北中生代镁铁质侵入体类似。这表明混染蚌埠地区中生代辉绿岩源区的拆沉下地壳是华北加厚下地壳,与该区低Mg 埃达克质岩给出的结论一致。根据低镁埃达克质岩、普通花岗岩和辉绿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文献报道的年龄,本文提出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加厚下地壳在130-115Ma 发生部分熔融,熔融残留相(榴辉岩)
   由于长英质熔体的提取从而密度进一步增加发生拆沉进入地幔,并与上涌软流圈地幔发生混合熔融产生具EM-1 同位素特征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基性岩浆,同时诱发已减薄的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普通花岗岩。本文同时提出加厚下地壳的熔融是导致加厚下地壳进一步重力不稳定和拆沉的重要机制,拆沉下地壳进入地幔与地幔混合是产生具有典型下地壳特征的内陆基性岩浆的重要方式。
   2.郯庐断裂带高镁埃达克质岩的成因及其对下地壳拆沉机制的制约本文在郯庐断裂带南段识别四个高镁埃达克质岩体,它们分别是小李庄、大毛村、方蒋庄和桥头集,其形成时代分别为125、128、129、130Ma,并具有远离断裂带年龄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些特征表明郯庐南段高镁埃达克质岩可能起源于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与地幔相互作用。本文识别的四个高镁埃达克质岩体与前人在大别山造山带东缘识别的三个高镁埃达克质岩体一起,构成了一个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的高镁埃达克质岩带。这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纪的大规模活动可能在诱发加厚下地壳拆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发现的远离断裂带高镁埃达克质岩石年龄变年轻的趋势进一步支持该动力学机制。
   3.长江中下游埃达克质岩石及其金属成矿意义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其成矿斑岩一般为埃达克质岩石。前人多指出这些成矿埃达克质岩为拆沉下地壳成因,并强调拆沉下地壳来源的埃达克岩也能成矿。本文对长江中下游2个代表性成矿地区(安庆和铜陵)埃达克质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此外,本文选取郯庐断裂带南段不成矿高镁埃达克质岩石作为对比对象,并收集所有长江中下游成矿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和郯庐断裂带高镁埃达克岩进行了全面的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存在重要地球化学差异。
   我们对这两个埃达克质岩系列进行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埃达克质岩具有显著更高Ce4+/Ce3+和Eu3+/Eu2+,证实前者确实具有更高的氧逸度。
   4.华北东南缘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成因及该区下地壳演化前人认为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是华北大陆下地壳拆沉的产物,其携带的石榴辉石岩包体可代表其源区。本文研究发现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虽然具有高的Sr/Y和(Dy/Yb)N,但它们具有相对较低的(La/Yb)N 比值,而且富Na 贫K,这些特征与拆沉下地壳来源的高镁埃达克质岩(例如郯庐断裂带南段)不一致,而与洋壳俯冲成因埃达克岩和长江中下游的埃达克质岩石相似。俯冲洋壳LREE亏损特征可导致熔体具有相对低的(La/Yb)N,但低温洋壳蚀变可提高其Sr/Y。此外,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与镁铁质包体的Sr-Nd-Pb 同位素组成并不完全相同:高镁埃达克质岩的Sr-Nd 同位素具正相关关系,而镁铁质包体表现为从地幔排列向下地壳延伸的趋势。高镁埃达克质岩的高(87Sr/86Sr)I和高εNd(t)值端元落入大陆边缘岛弧区,无法单纯用下地壳源区解释。尽管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与镁铁质包体均具有高放射成因Pb,但包体的Pb 同位素比值系统偏高,高镁埃达克质岩落在由包体和五河群变质岩确定的Pb-Pb等时线之下并落入MORB 区。
   5.花岗岩及镁铁质矿物Mg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本文首次系统地测定了花岗质岩石(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及其所含共生的镁铁质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的Mg 同位素组成,发现这些具有较大组成(化学组成和矿物丰度)变化的花岗质岩石在现有分析精度下具有相似的Mg 同位素组成。这一发现表明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没有显著的Mg 同位素分馏。
   共生的黑云母和角闪石在现有分析精度下具有相似的Mg 同位素组成(?26MgHbl-Bt=-0.06±0.08‰;n=7),进一步表明花岗岩结晶分异过程中主要含Mg矿物黑云母或角闪石发生分异没有显著改变岩浆的Mg 同位素分馏,与全岩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因此花岗质岩石的全岩Mg 同位素组成(如果排除了侵入过程中围岩混染和岩浆侵入后地壳风化的影响)可以示踪源区组成而无需考虑分离结晶的影响。
   6.橄榄岩及其镁铁质矿物Mg 同位素研究前人对地幔橄榄岩包体及其所含镁铁质矿物进行过大量的Mg 同位素研究。
   7.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Mg 同位素研究在证明花岗岩结晶分异过程中没有Mg 同位素分馏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开展了系统的Mg 同位素研究,包括长江中下游高镁埃达克质岩、大别山低镁埃达克质岩、郯庐断裂带南段高镁埃达克质岩、以及徐-淮地区高镁埃达克质岩。结果发现除了一个徐-淮埃达克岩样品具有相对轻的Mg 同位素组成外,所有分析的样品均具有与地幔相似的Mg 同位素组成。该发现表明大别山的加厚山根下地壳主要是源于地幔的底垫镁铁质下地壳且较少受陆壳表壳岩混染,同时还表明拆沉下地壳/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低镁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反应过程中尽管Mg#和MgO 显著提高,但Mg 同位素变化没有发生改变,这与镁铁质下地壳、俯冲洋壳(MORB)以及OIB 自身具有与地幔相似的Mg 同位素组成一致。因此,Mg 同位素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区分高、低镁埃达克质岩和判断各种埃达克质岩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均一的且与地幔相似的Mg 同位素组成进一步表明尽管Sr-Nd-Pb 同位素揭示其岩浆源区有大量沉积物(具有比地幔重的Mg 同位素组成)的加入,但在与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过程中熔体的Mg 同位素组成将与地幔达到充分的交换平衡。具有轻的Mg 同位素组成的徐-淮样品也具有高含量,可能是源区有碳酸盐加入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