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女性精神的重构与世俗生活的审美——论王安忆新世纪十年的小说创作
【6h】

女性精神的重构与世俗生活的审美——论王安忆新世纪十年的小说创作

代理获取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以创作生命力旺盛、作品数量众多、主题多变、风格多元所著称。在王安忆三十年的文学创作中,前二十年是她的创作活跃期,在这二十年中,作者与各种文学潮流擦身而过,并在作品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进入新世纪,王安忆逐渐收起华丽的面目,转向平实淡雅的风格。本文主要研究王安忆新世纪十年来的小说创作,力图发掘出作家创作的独特性。
   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的概述将王安忆新世纪之前的小说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儿童文学到“雯雯”系列,王安忆成功地在文坛崭露头角,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第二阶段,从《小鲍庄》到《香港的情与爱》,这是一个文学的繁盛期,也是作家与各种文学潮流进行角逐的时期,王安忆成功地介入了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女性文学等文学潮流,在成功地介入之后,她又随即迅速地抽身离去,并不囿于某一种文学潮流的局限。第三阶段,创作长篇小说《长恨歌》,这是王安忆对于商业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妥协,但这种妥协是一个成功的实验。第四阶段,《长恨歌》之后的回归,经过极端繁华之后的王安忆由绚烂归于平淡,将关注的视角重新转向乡村和普通人的生活,完成了在《长恨歌》之后的一个华丽转身。
   第二章主要阐述王安忆新世纪作品中对于女性世界的多向度关注。与新世纪前二十年的创作有所不同的是,作家试图在作品中构建起一个态度超然的女性世界,并在这世界中探寻女性的命运。同时,在继“雯雯”时期的少女理想和心灵世界的抒写之后,王安忆又转而关注青春期少女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关注少女自身精神世界的成长,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章主要阐述王安忆对世俗生活的人文关怀,表达了在泛现代化的背景下,王安忆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关注,对现代化的不甚乐观的思索,并将审美追求寄托在了乡村这一特定的精神故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