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舆情热点的联想叠加:模式、功能及局限——以近五年来国内12个系列热点事件为例
【6h】

舆情热点的联想叠加:模式、功能及局限——以近五年来国内12个系列热点事件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导 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联想叠加概念的追溯、界定和辨析

1.4.1 舆情热点的生命周期研究

1.4.2 舆情热点的关联、衍生

1.4.3 序列化呈现

1.4.4 联想叠加概念的界定

1.4.5 相关概念辨析

2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

2.1 时间模式

2.1.1 横向联想叠加

2.1.2 纵向联想叠加

2.1.3 纵横向交织的联想叠加

2.2 空间模式

2.2.1“异地联动”模式

2.2.2“域内关联”模式

2.3 人物模式

2.3.1 推及群体的横向关联

2.3.2 聚焦个体的纵向挖掘

2.4 议题模式

2.4.1 主题关联型联想叠加

2.4.2 情感动员型联想叠加

3 联想叠加的功能及局限

3.1 联想叠加的功能

3.1.1 公众议程的长效“聚光灯”功能

3.1.2 政策议程督促政府积极作为

3.1.3 制度层面促进法治进步

3.2 联想叠加的局限

3.2.1“规模效应”造成社会恐慌

3.2.2 认知定势带来偏见和地域歧视

3.2.3 行动层面的“矫枉过正”和负面示范

4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媒体时代,舆情热点呈现出“碎片化”传播的特点,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公众对单个热点的注意力稍纵即逝。然而,从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早已脱离了单线型路径,即热点事件的舆情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多起“类事件”的舆情经过网民和媒体的主观关联后的“序列化”呈现,越来越频繁地产生舆情热点的联想叠加效应。本文拟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了近五年来十多个系列共80余起产生联想叠加效应的舆情热点作为案例,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对现有的舆情热点联想叠加模式进行拓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从议程设置理论的角度分析联想叠加的社会功能,并从认知和行为层面反思联想叠加的局限。  本文从时间、空间、人物和议题内容四个层面探索舆情热点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时间、空间是联想叠加的外在形式,舆情热点中的人物和议题内容是联想叠加的内在逻辑。从时空模式的维度来看,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舆情热点,以时间为轴、空间为限可能产生不同路径的联想叠加模式,即联想叠加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时间模式以热点事件舆情的兴奋周期为界限,网民和媒体既可能在其舆情兴奋期内关联多起“类事件”舆情,产生横向的联想叠加,也可能在新生热点舆情的诱发下主动挖掘同类型事件的历史素材,激活网民相关集体记忆和情绪,产生纵向的联想叠加,当网民和媒体同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向挖掘同类素材时即产生纵横向交织的联想叠加。同时段多起“类事件”舆情的集中爆发或不同时段历史素材的反复激活,都可能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形成规模效应,助长相关热点的舆情热度。空间模式即是以多起舆情热点发生发展的地域为限,相关舆情可能产生“异地联动”和“域内关联”两种不同路径的联想叠加模式。“异地联动”模式下发生在不同地区的热点事件的舆情在网络空间中发生舆情共振,可能使几起孤立的地区性事件舆情发展成为全国性事件;“域内关联”模式下网民和媒体主观关联一定区域内(通常为省、市)的多起负面舆情,可能引发“地域黑”,导致地方媒介形象的崩塌甚至是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从舆情热点中的人物和议题内容的维度来看,舆情热点往往围绕相同的事件主体、主题以及情绪展开舆情的联想叠加,形成围绕事件主体的联想叠加、主题关联型联想叠加以及情感动员型联想叠加。  舆情热点的联想叠加可能在网民认知、媒体议程和政府政策等层面产生影响,对这种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待。因此,本文在对近年来相关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舆情热点联想叠加的社会功能并对其局限做出反思。一方面,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探讨联想叠加在舆情热点进入公众议程、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这一线性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舆情热点的联想叠加不仅更能聚焦社会问题本质,促使网民深刻认知与反思,还能够起到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推动相关议题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倒逼政府采取行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反思联想叠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舆情热点的联想叠加使“类事件”舆情在网络空间集中呈现,在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形成规模效应,容易使人们把偶然的、个别的事件当作是“常态”,在认知层面带来恐慌和偏见,甚至导致“类情绪”淤积,从而放大社会风险;在行为层面产生矫枉过正的过度反应以及不良示范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引发模仿行为和恶性循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