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好男人”到“小男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的男性形象研究
【6h】

从“好男人”到“小男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的男性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第二节 家庭伦理剧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家庭伦理剧的本体研究

二、个案的引申研究

三、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家庭伦理剧与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

第一节 家庭伦理剧概念

第二节 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

一、家庭伦理剧的发端

二、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家庭伦理剧的男性形象建构

一、男性形象的嬗变

二、男性形象嬗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二章 “世俗神话”与“好男人”—探析20世纪90年代具有传统美德的“好男人”形象

第一节 平民化的英雄:忠诚朴实的宋大成

第二节 平凡好男人:嘴冷心热的方言

第三节 四合院妇女之友:贫嘴乐观张大民

小结

第三章 市场话语里的“成功男人”—探析新世纪初期象征男性话语的“大丈夫”形象

第一节 欲望的漩涡:自我膨胀的宋建平

第二节 心理的缺失:偏执极端的安嘉和

第三节 权力的游戏:“呼风唤雨”的宋思明

小结

第四章 消费时代的“小男人”—探析近年来挣扎于现实生活的“小男人”形象

第一节 新结婚时代:“凤凰男’’何建国

第二节 世俗“小男人”:幽默智慧的余味

第三节 细节打败爱情:“七十二变”刘易阳

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的审美困境和责任

第一节 家庭伦理剧男性形象的审美困境

一、男性形象创作同质化

二、婚姻观的扭曲和颠覆

三、人物形象的媚俗化倾向

第二节 家庭伦理剧的责任——摆脱媚俗倾向,重建价值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79—2012)中国家庭伦理剧重要剧目统计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从1958年《一口菜饼子》播出至今,电视剧在我国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50多年的发展使得电视剧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电视剧的一支,家庭伦理剧因其关注平民生活、直面社会现实的特点,深受观众的追捧,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收视热点。但是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注于女性的发展状况,例如在探讨文学艺术和媒介文本时也多讨论其中的“女性形象”,很少认真考虑这些文本中的“男性形象”。事实上,自女权运动以来,男权制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研究国产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本文以性别研究为视角试图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的男性形象变化,来窥探他们的身上反映的现实中的主流意识的变化。并力求寻找男性形象嬗变的原因和这些形象背后的权力话语。人们也可以借助于这些“男性形象”的变化,重新思考、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与社会关系。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源起,回顾了相关研究话题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中国家庭伦理剧概念、发展历程及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的建构。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三章都分别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试图通过对个案的文本解读来分析20世纪90年代具有传统美德的“好男人”形象、新世纪初期象征男性话语的“大丈夫”形象和近年来挣扎于现实生活的“小男人”形象。通过分析男性形象变化的同时,也力求寻找出男性形象嬗变的原因和形象变化背后的推力。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五章,也是论文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部分的梳理分析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男性形象“创作同质化”、“婚姻观的扭曲和颠覆”、“形象媚俗化倾向”等审美形象困境;并试图思索家庭伦理剧的责任:家庭伦理剧应该摆脱媚俗倾向、重建价值诉求,增强讴歌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粹的自觉意识,开创中国家庭伦理剧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