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培养假阳性的病原学分布、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6h】

血培养假阳性的病原学分布、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各临床科室阳性血培养的病历,筛选出血培养假阳性的病历,了解血培养结果假阳性的因为、病原学特点和其在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感管科提供的2007年1月1日-2009年9月30日期间血培养结果阳性的585份病历,根据住院号,逐份翻阅相关病历,依据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等综合分析血培养阳性结果的正确性,一些难以判断的标本必要时与该病例的主管医师进行分析探讨,筛选出血培养假阳性的病历。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内容涉及:血培养假阳性的常见菌株,临床科室分布,采血时间,血培养接种时间等。
   结果:共筛选出血培养假阳性病历219份,培养细菌240株,涉及各个临床科室,其中以新生儿科、ICU、急诊科、脑血管科出现比例较大,分别占19.18%、10.96%、10.96%、9.29%;出现假阳性的细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共135株,56.25%)、大肠埃希菌21株(8.75%)、非发酵菌18株(7.5%)(鲍曼不动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阴沟肠杆菌3株(3.75%)。
   结论:血培养假阳性的发生率较高,占32.65%,分析其因为有多种,如标本没及时送检,采血量不够,皮肤消毒不彻底等,但其中血标本采集操作不当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示采取防范措施,规范采集标本操作步骤,提高血培养阳性结果的正确率,为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