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6h】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2斑岩Cu矿床研究现状

1.2.1斑岩矿床分类与定义

1.2.2斑岩Cu矿床时空分布特点

1.2.3斑岩矿床的产出背景和保存

1.2.4斑岩矿床成种叽制和控制因素

1.2.5矿物地球化学对斑岩矿床勘查的新认识

1.3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进展

1.4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5存在问题

1.6研究内容及方法

1.7完成工作量

1.8创新点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2.1.1大地构造位置

2.1.2地层

2.1.4岩浆岩

2.1.5区域矿产

2.2铜陵矿集区地质概述

2.2.1构造

2.2.2地层

2.2.3岩浆岩

2.2.4矿产

第三章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3.1新桥矿床

3.1.1地层

3.1.2构造

3.1.3岩浆岩

3.1.4矿体特征和矿化类型

3.1.5围岩蚀变

3.1.6热液脉体类型及特征成矿阶段

3.1.7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3.2冬瓜山矿床

3.2.1地层

3.2.2构造

3.2.3岩浆岩

3.2.4矿化特征

3.2.5围岩蚀变

3.2.6热液脉体类型及特征

3.2.7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岩浆和热液作用时限

4.1样品特征

4.1.1新颧矿床

4.1.2冬瓜山矿床

4.2分析方法

4.3.1新桥矿床

4.3.2冬瓜山矿床

4.4.1新桥岩浆岩侵位顺序

4.4.2斑岩蚀变与矽卡岩的形成时代

4.4.3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完整的岩浆-热液活动时限

第五章岩浆岩性质和成矿差异判别

5.1岩浆岩样品特征

5.2分析方法

5.3岩浆岩副矿物特征

5.3.1锆石矿物学特征和CL特征

5.3.2磷灰石矿物学特征和CL特征

5.3.3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3.4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5.3.5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

5.4讨论

5.4.1新桥矿床岩浆岩性质和成矿条件

5.4.2岩浆岩的含矿性对比

5.4.3区域岩浆岩含矿性指示

第六章石榴子石对矽卡岩形成过程的约束

6.1.1新桥矽卡岩分带及特征

6.1.2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6.1.3分析结果

6.1.4 讨论

6.2冬瓜山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作用

6.2.1冬瓜山矽卡岩分带及特征

6.2.2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6.2.3成分特征

6.2.4讨论

6.3小结

第七章岩浆-热液成矿的精细演化过程

7.1引言

7.2新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7.2.1矿物学特征

7.2.2成分特征

7.2.3讨论

7.3冬瓜山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7.3.1矿物学特征

7.3.2成分特征

7.3.3讨论

7.4小结

第八章层状硫化物矿体成因及来源

8.1引言

8.2层状硫化物矿体地质特征

8.3黄铁矿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8.3.1分析样品特征

8.3.2黄铁矿岩相学特征

8.4黄铁矿成分特征

8.4.2 LA-ICP-MS锨量元素成分

8.4.3 SHRIMP原位S同位素成分

8.5讨论

8.5.1胶状黄铁矿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时代约束

8.5.2胶状黄铁矿成因

8.5.3胶状黄铁矿s的来源

8.5.4层状硫化物矿体的形成机制及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第九章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模式

9.1与俯冲环境斑岩型铜矿床的对比

9.1.1安第斯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

9.1.2陆内斑岩-矽卡岩Cu矿与陆缘弧斑岩Cu矿成矿作用差异

9.2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

9.2.1成矿地质背景

9.2.2控矿要素

9.2.3岩浆过程和热液成矿过程

9.3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成矿模式

第十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肖鑫;

  •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 学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周涛发;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P61TD1;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