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与传统入路在全髋置换术疗效比较
【6h】

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与传统入路在全髋置换术疗效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1 测量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4.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2

附录三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背景  自2001年BERGER用微创小切口入路做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后,关于全髋置换术的微创小切口兴起和发展。Hardinge入路作为外侧入路的一种,经过BERGER、SCULCO、CHUNG等人的研究和改进,形成了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该手术入路存在创伤小、美观、短期术后疗效佳等优点。但由于国内大多采用Harris评分,Harris评分存在诸如不能在时间上更敏感的反应髋关节置换术后纵向疗效变化,不便于随访观察导致样本丢失,其中关节活动等指标计算复杂可能会导致医源性偏倚,未考虑合并症年龄等因素及评分中诸如出现的街区等评估量词我国患者还无法理解等不足,对于中长期疗效乃至更长期的疗效无法更好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目前国际上认为目前尚无一个理想的髋关节术后评分,理想的髋关节评分应为一个专为髋关节评估,包含了髋关节评分的基本要素,简洁明了且易于使用,并将年龄、有无合并症、是否使用辅助行走工具等纳入考虑的评分。国际上通过研究应用后发现,使用牛津髋部评分(Oxfordhipscore,OHS评分)和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表(TheWesternOntarioandMcMasterUniversitiesArthritisIndex,WOMAC评分)进行综合评定换髋关节术后更准确且方便。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与传统Hardinge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及中长期临床疗效,验证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的术后短期中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  选取80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一组运用传统Hardinge手术入路,另一组运用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我院常规检查后明确诊断,并排除相应术前禁忌后均由我院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同一组手术医生行手术治疗。术前在X线片上用模板仔细测量,对假体大小、股骨颈的长短及股骨矩截骨位置进行提前分析。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均采取全麻,并在手术中严格控制血压,使得血压保持在110/60mmhg左右。所采取的德国LINK公司的生物型假体,器械师也为同一人员。记录切口长度、术中术后失血量、术后疼痛分数(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两年采取电话采访方式利用OHS量表和WOMAC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随访人员均为同一人,严格按期回访且回访者并不知道患者行何种入路。将以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得出统计学结果。  结果:  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组在切口长度、术中术后失血量、术后疼痛、短期疗效评估(OHS评分、WOMAC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Hardinge入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长期疗效评估方面(OHS评分、WOMAC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改良Hardinge小切口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具有微创、美观、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疼痛等诸多优点,在中长期疗效评估方面无显著差异,该入路切实可行,但需严格遵守适应症,该入路只适用于体型偏瘦的患者,同时骨质条件好,不需要骨水泥固定,髋臼条件好,无骨赘等。对于翻修手术、需要暴露视野大的疾病,该入路为禁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