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6h】

试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代理获取

摘要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有很多人认为在本书中,它宣扬了“博爱”和“不以暴力抗恶”以及“道德的自我完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针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文学创作,列宁一方面对托尔斯泰的伟大的文学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对“托尔斯泰主义”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和辛辣的讽刺。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政治的角度把“托尔斯泰主义”视为其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对其全盘否定。但笔者认为,完全否定“托尔斯泰主义”,未免有失偏颇,应该来说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今天重新对之加以认识,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首先,“托尔斯泰主义”关于博爱的要求,虽然暂时是不可能达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不可能。托尔斯泰主义只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学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它也必将成为最自然、最简单的原理,就像我们现在对待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原理一样。因此,托尔斯泰的平等博爱思想,即对全人类普遍的爱,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其次,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并非是一个纯消极的概念,而是和恨、反抗有紧密联系的思想意识。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百依百顺的人,一个俯首听命的人,而是一个以满腔热情与罪恶做斗争的人。这一点,从他一生树敌过多,从《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复活过程的许多篇幅充满了挑战、愤恨和尖锐的讽刺等等可以得到证明。托尔斯泰只是对使用暴力的反抗手段感到厌恶罢了。因此托尔斯泰对于暴力革命并不赞同。他认为暴力革命推翻现行的社会制度,并无益于摆脱恶的困惑,正如囚禁和惩罚并无益于干了错事的人认识过错并改正一样。用恶来反抗恶,既不合逻辑,又没有效果。
   最后,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判断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的出现,应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托尔斯泰一贯主张基于道德自我完善而以德治国,反对以暴力治国。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其实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虽然其中有很多理想化的色彩,但我们不能说“道德自我完善”绝对不可能。像托尔斯泰那样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人,在现实中确实罕见。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更使我们觉得托尔斯泰追求的道德理想之可贵,正确的态度应是钦佩而不是嘲笑。从他主张放弃土地和私有财产,放弃版权收入这些具体做法看,他已经达到道德上的无私和利他的境界,而且他身体力行,最后因与妻子在放弃私有财产的做法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痛苦出走,途中离世。托尔斯泰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是真诚的道德自我完善的实践者。托尔斯泰一生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价值的思考,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的关注。人类如果没有一种道德上的理想追求,其结果只能是堕落,从而陷入痛苦的深渊。
   由此看出,“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深刻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努力方向寻找的精神路标。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显示了它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终极目标的关怀,是托翁站在对人类终极问题思考的立场上,开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逐渐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托尔斯泰的精神和美好愿望,也是我们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我们已不难看出,“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他在人生终极价值的关照中,使人性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博爱”是托尔斯泰为人生努力方向寻找的精神路标。笔者仅就自己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对其身世、代表作品《复活》及其信仰的分析来浅谈一下对《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的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