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驾驶员相关情况分析;2.不同撞击方向致家兔损伤特点的实验研究
【6h】

1.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驾驶员相关情况分析;2.不同撞击方向致家兔损伤特点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符号说明

摘要

第一部分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驾驶员相关情况分析

第二部分不同撞击方向致家兔损伤特点的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颅脑的力学性能及在交通事故中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 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驾驶员相关情况分析 目的:对重庆1996年到2005年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交通事故特征和驾驶员相关情况。 方法:以重庆法医验伤所1996年-2005年高速公路致死性事故的尸体检验报告为基础,结合重庆车辆管理所、重庆高速公路行政执法总队事故科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 结果:(1)1996年到2005年重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共735人,其中2005年死亡人数是1996的135倍;致死性事故525起,占所有事故的13%,相比较致伤性事故为41%;2005年致死性事故比1996年增长了12倍;每百公里高速路死伤人数分别上升了100%和50%;(2)2月和9月是致死性事故高发月,在一周中周一和周日事故起数最多;一天之中19:00时到24:00时是最危险的时段;(3)事故死亡人员排序为:行人,占29.7%;前排乘客28.8%;驾驶员,21.1%;后排乘客17.8%;未知的占2.6%;(4)事故发生的原因中,驾驶员引起的最多,占41.4%,其次是行人因素40.7%;(5)25—34岁年龄段死亡人数最多,5-9岁年龄段死亡人数最少;在每个年龄段,男性死亡人数都比女性多;致死性交通事故带来的PYLL和AYLL分别为21403年和29.12年;(6)89.2%的事故由小客车和大货车引起,小货车引起的事故占10.8%;(7)在致死性事故的撞击方式中,正撞占37.1%,侧撞25.4%,尾撞30.3%,其他和未知的占6.2%;在所有致死性事故中翻滚发生率是致伤性事故中翻滚发生率的6倍,经济型轿车在翻滚发生的致死性事故中占35.6%;失火在所有碰撞中只占O.1%,但是却在致死性事故中占到3%;(8)在本研究155名死亡驾驶员中,男女比例为20:l;年龄最大55岁,最小19岁,平均34.7岁;驾龄在两年内的驾驶员占49.5%;肇事车型以小轿车和大型货车为主,占65.4%;安全措施使用率为35%;在驾驶员损伤特征中具有特征性改变的是胸前方向盘损伤,发生率为7.7%;其次为额项挫裂伤,发生率为18.1%。 结论:重庆高速公路致死性事故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其特征如下:1,行人违章进入高速路引发事故致行人死亡最多;2,驾驶员是造成致死性事故的主要因素,其中违章和超速驾驶是前两位原因;死亡驾驶员中,安全措施死亡率为35%,驾龄在两年以内的占49.5%;胸前方向盘损伤和额顶挫裂伤是驾驶员损伤中较有特征性的改变;3,小客车特别是经济型轿车是主要肇事车型,其翻滚发生率也居各车型之首;4,在所有事故中,失火发生率仅为O.1%,但其却占致死性事故的3%。因此,加强重庆高速公路管理和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第二部分 不同撞击方向致家兔损伤特点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驾驶位置的家兔在不同方向碰撞中损伤的伤情特点。 方法:以坐姿将家兔固定于平台车座椅上(前方装有一模拟方向盘),在计算机控制下,牵引系统以50km/h的速度驱动台车以侧面、正面、尾部碰撞固定物体(尾部撞击时,由计算机控制另一台车撞击保持静止的家兔所在平台车)用高速摄象机观察撞击时家兔运动方向变化。对撞击后家兔的存活情况进行观察,对家兔现场和24小时后尸体解剖,并分别在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和病理变化。 结果:在所有实验中,当场死亡率为27.8%,兔子二十四小时死亡率为61.1%。在不同方向的撞击中,正面撞击以胸腹腔脏器复合伤多见,AIS和ISS评分分别为4.25±0.31,31.63±4.22;尾部撞击单发伤多见,但是头颈部损伤比率高,AIS和ISS评分分别为2.67±0.28,23.12±2.93;侧面撞击肢体骨折发生率高,AIS和ISS评分分别为3.66±0.27,28.62±3.78;病理观察可见受伤部位细胞变性、坏死、结构破坏、水肿和红细胞渗出及未受伤部位水肿、变性; 结论:不同撞击方向会给家兔带来不同损伤:正撞所致伤情最重,多组织、器官复合伤多见;尾部撞击伤情最轻,但是头颈部损伤多见;侧面撞击损伤多发生在撞击一侧,肢体骨折多见,离撞击点近的部位损伤较重;所有撞击中,体表损伤与内脏器官损伤不成正比。在实际事故中应根据不同撞击方向的不同伤情特点作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颅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它是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发生在交通事故中。交通事故引起的颅脑损伤约占一半。关于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建立准确头部数字模型、改善道路设计、加强交通工具安全及交通事故责任判断等。本文将对颅脑损伤的力学性能和在交通事故中损伤的力学机制做一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