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多视角考察
【6h】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多视角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回顾

1.1.1 大陆研究现状

1.1.2 港台研究现状

1.1.3 美国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 需要说明的概念与问题

1.3.1 “汉学”还是“中国学”

1.3.2 研究材料、对象的选取

1.3.3 研究内容的编排

1.3.4 关于史料的准确性

2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背景

2.1 从汉学到中国学

2.1.1 美国汉学的发展源头

2.1.2 美国汉学的职业化进程

2.1.3 区域研究及美国中国学的确立

2.2 思想论域的演变

2.2.1 美国社会思潮及史学研究方法的变化

2.2.2 研究模式的嬗变

2.2.3 中国学vs.传统汉学——研究主题的变化与交融

2.3 发展契机与平台

2.3.1 美国儒学研究的发展

2.3.2 “宋史研究计划”及其影响

2.3.3 学术会议的准备

2.3.4 学术期刊的发展

3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分期

3.1 滥觞:从1844到1979的发展

3.1.1 英美朱子学研究之发端

3.1.2 美国早期研究概况:50年代到70年代末

3.2 归附:八十年代的研究

3.2.1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与主流学术思潮的互动

3.2.2 陈荣捷的新探索

3.2.3 新生代的研究成果

3.2.4 从思想史到社会史

3.2.5 宗教文化的研究

3.3 合道:九十年代以后的研究取向

3.3.1 精英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3.3.2 从庙堂至内阁

3.3.3 文本与画本的贡献

3.3.4 老问题与新探索

4 研究个案1:以朱子为中心的诠释

4.1 陈荣捷的朱学世界

4.1.1 陈荣捷的英译与《中国哲学资料书》

4.1.2 朱学世界的建构

4.1.3 陈荣捷理学研究的特色及影响

4.2 狄百瑞的新儒学研究

4.2.1 狄百瑞其人其绩

4.2.2 探究理学的历史性发展

4.2.3 寻找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4.2.4 特色及问题

4.3 诠释学视野中的朱子

4.3.1 孟旦的人性分析

4.3.2 贾德讷的经典诠释

5 研究个案2:突破道统下的思想世界

5.1 “新儒学”之辩

5.1.1 “新儒学”一词的发展

5.1.2 田浩与狄百瑞的论战

5.2 走进宋代的思维世界

5.2.1 《功利主义儒家》的挑战

5.2.2 探索《朱熹的思维世界》

5.3 北宋士大夫的“文”与“道”

6 研究个案3:能动的精英

6.1 唐宋“转型”预设下的考察

6.1.1 转型之说的背景

6.1.2 美国的反映和刘子健的转型说

6.1.3 郝若贝模式及影响

6.2 两宋变迁及精英的转型

6.2.1 韩明士与精英的地方化

6.2.2 包弼德与唐宋思想文化转型

6.2.3 柏文莉的姻亲模式

7 结语

7.1 特色与不足

7.2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发展之启示

7.3 对话还是独白?——对学术国际性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在美国中国研究领域属于后起之秀,它从支流向主流的演进过程,折射出美国传统汉学与现当代中国学研究从思想、模式和方法论上彼此借鉴和促进的状态,也反映出学术国际化的趋势。通过对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原因、流变以及主题思想的梳理,本文试图再现社会、思想、学术等思潮对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为观察点,考察海外汉学发展的实质与意义。
   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就概念、材料选取等问题做了界定及解释。第二章梳理了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发展背景,论证美国一以贯之的汉学研究传统。同时梳理思想论域的演变以及学术平台的准备过程。第三章通过文献分析,将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分为“滥觞、归附和合道”三个阶段,并阐述各阶段的特点。第四章为个案研究,介绍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围绕朱子学进行的探索及其方法。第五章以“新儒学之辩”为个案,讨论第二代宋代思想史研究者对宋代思想世界的开拓。第六章以精英研究为个案,讨论美国学者在“唐宋转型”的预设下进行的社会与思想的研究。第七章作为结语,讨论了美国宋代思想史研究的特色、不足以及启示,并提出以“对话”的态度接受异质文化的彼此交融,从而获得学术、思想和文化上的长足进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