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播研究
【6h】

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 课题的缘起及价值意义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梳理

第一章1935-1948宝塔山下的延安城

第一节 从“陕北小城”到“红色之城”的社会环境

一 历史地理环境

二 政治环境

三 经济环境

四 人文环境

第二节 文艺环境

一 音乐环境

二 传播环境

第二章 音乐传播活动

第一节 传播者

一 音乐家

二 音乐社团的音乐活动

第二节 传播内容

一 音乐题材

二 音乐体裁

第三节 传播媒介

第四节 受众

第五节 传播效果

第三章 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的成因及特征

第一节 传播动因

第二节 延安时期音乐文化的传播模式及其形成

第三节 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 传播者的革命性

二 传播内容的特殊性

三 传播效果的深远性

第四章 社会历史意义及文化影响

第一节 社会历史意义

第二节 文化影响

一 延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播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果得以积累

二 延安时期音乐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传播行为的良性发展

三 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推动了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

四 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是一种对文化本身的积极传承与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延安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延安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下,一方面成为中国抗日力量的核心指挥区,另一方面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信息聚集地。作为对抗日起着辅助作用的延安文艺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和发展,影响着这一地域内文化的日臻完善。其中音乐文化发展的硕果更是不可忽视。倘若没有对音乐的传播,音乐便得不到真正实现。因此,对这一时期延安区域内音乐文化的传播研究便成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935-1948宝塔山下的延安城
  传播的发生离不开传播环境。就传播环境而言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某一传播区域的地域性、人文性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对传播方式和传播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考虑到当时延安城所处的传播环境就十分必要。笔者从延安城的社会环境与文艺环境两大方面入手,对音乐文化的传播环境进行详细阐述。
  二音乐传播活动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是构成传播活动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延安地区的音乐文化成果无疑是繁荣的,这个时期的音乐发展不仅存在自身独有的特性,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笔者借助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入手,客观阐述延安区域内的音乐文化传播过程。
  三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模式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延安时期的音乐传播模式在基本遵循拉斯韦尔模式基础上又有自身的传播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传播模式就会与一般传播模式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也形成其传播模式自身的特殊性。分析形成此种传播模式的特殊性成因是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这种音乐传播模式的特征又是什么,它所带来的当下影响和后续效应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
  四社会意义、历史作用以及文化影响
  一切传播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笔者通过对延安地区特定历史时期内音乐文化传播活动的一系列历史客观陈述以及传播模式分析,最终对其整个传播行为及结果造成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影响做详细的整理与总结。再者,传播这一过程又反馈于音乐文化积累沉淀的成果与传承保护的行为。对音乐文化这一载体与传播行为之间互为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给予了充分的认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