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1文献综述

1.1赛前训练的概念

1.2赛前训练的研究热点

1.2.1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研究

1.2.2赛前训练的内容

1.2.3赛前训练的现实意义

1.3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点

1.3.1中长跑运动的发展

1.3.2中长跑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

1.3.3现代中长跑运动的项目特征

1.3.4现代中长跑训练理论的发展

1.4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评定指标及意义

1.4.1最大摄氧量

1.4.2最大摄氧量速度

1.4.3无氧阈

1.4.4氧脉搏

1.5中长跑运动员无氧耐力评定指标及意义

2选题依据

3实验研究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赛前训练方案

3.2.2测试地点与条件

3.2.3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3.2.4主要仪器

3.3统计处理

4实验结果

4.1普通训练组与强化训练组耐力素质的比较

4.1.1有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4.1.2无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4.1.3人体体成分部分指标比较

4.1.4形态学指标比较

4.2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训练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4.2.1训练前后无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4.2.2训练前后有氧耐力指标的比较

4.2.3训练前后体成分部分指标的比较

4.2.4训练前后形态学各指标的比较

4.2.5训练前后部分血液指标的比较

4.2.6训练期间队员晨脉的变化

5分析与讨论

5.1六周赛前训练对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5.1.1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指标的影响

5.1.2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有氧代谢指标的影响

5.1.3六周赛前训练对运动员体成分的影响

5.1.4不同赛前训练方案对运动员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5.1.5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运动员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

5.1.6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脉变化的分析

5.2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5.2.1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

5.2.2赛前训练的内容安排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现代中长跑的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中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不断突破,跑速越来越快。其项目的特点是在较长时间内,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活动要连续不断地接受刺激,人体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比赛所需的高速度。对中长跑运动员来讲,不仅仅要提高有氧耐力水平,其无氧氧化能力也同样的重要。 大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群体,与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他们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短,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同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这些特点都表明不能盲目照搬已有的训练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高校中长跑运动员赛前训练效果进行较系统的评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为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赛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经过筛选,选择32名高校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强化训练组和普通训练组,每组16名(n=16),通过不同的赛前训练方案进行6周的赛前训练。测定训练前后普通训练组与强化训练组队员的机能指标,同时对两组队员为期六周的赛前训练作全程监控,探讨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对两组队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体成分、形态学等指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1.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肌肉和脂肪含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普通训练组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强化组训练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含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学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训练后平均功和最大功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普通组训练后最大功、相对最大功量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化组训练后最大功量相对值、最高回转数与训练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平均功相对值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训练后队员的相对平均功值与普通组训练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功值、最高回转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4.六周赛前训练后,强化组和普通组训练后无氧阈、最大氧脉搏、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和绝对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化组最大摄氧量速度值与训练前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强化组训练后与普通组训练后相比,最大摄氧量速度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5.六周赛前训练后,无论是强化组还是普通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6.强化组训练组在5s、10s、15s、20s、25s、30s的平均功值均高于其它各组,普通训练组在15s时的平均功值稍有下降,其它时间均有升高的趋势。 7.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运动员的晨脉在整个训练周期内,随运动量的改变产生明显的波动。在整个训练周期内运动员的晨脉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在整个训练周期结束后达最低值,但是都高于基础心率值。 结论: 1.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脂肪百分比减少,肌肉和瘦体重含量增加,形态学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身体成分构成更加符合运动要求。 2.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无氧耐力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强化训练组比普通训练组提高更为明显,保持高速度奔跑能力增强,说明强化训练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无氧耐力水平。 3.六周不同赛前训练方法后,队员的有氧耐力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强化训练组有氧耐力水平提高更为明显、合理运用能量的能力更强,说明强化训练法更能有效地提高有氧耐力水平。 4.六周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的晨脉变化与负荷量大小相对应,且随着运动量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波动,可以作为教练员调整训练负荷强度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