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燕山期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构造特征
【6h】

燕山期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构造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引言

1.1科学问题与选题依据

1.2研究现状

1.3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4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2区域地质特征及演化

2.1区域地层概况

2.2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演化特征

2.2.1四川盆地北缘沉积与构造演化

2.2.2南大巴山逆冲推覆带

2.2.3米仓山近东西向短轴背斜

3构造变形几何学特征

3.1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范围及基本格架

3.2基本构造特征

3.2.1陈家滩-凉桥-大池-八卦梁剖面(A-A’)

3.2.2镇巴-长岭-铁溪-永安剖面(C-C’)

3.2.3渔渡-赤南-竹峪关-九层剖面(B-B’)

3.2.4荆竹坝-万源-黄钟-石窝剖面(D-D’)

3.3构造特征解析与讨论

3.3.1总体构造线方向

3.3.2沿推覆方向变形强度差异

3.3.3褶皱枢纽倾伏方向统计规律性变化

3.3.4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扇形三角替加区

4构造变形磁组构研究

4.1基本原理及其在沉积岩区应用的可行性

4.1.1磁组构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参数

4.1.2磁组构在沉积岩区的应用

4.2定向样品的采集及磁组构测试

4.2.1剖面布置与样品采集

4.2.2样品加工及测试

4.3磁组构标量数据特征

4.3.1平均磁化率及岩石磁学

4.3.2磁化率椭球体各向异性度及形态

4.4磁组构矢量数据特征

4.4.1矢量数据处理基本原理与方法

4.4.2矢量数据计算及结果

4.5基于磁组构特征的局部应变与应力分析

4.5.1第①亚区——扇形三角前缘盆地区

4.5.2第②亚区——扇形三角叠加变形区

4.5.2第③亚区——横跨叠加区

4.6磁组构研究揭示的构造特征

5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西缘叠加变形探讨

5.1北部横跨叠加区

5.2南部扇形三角叠加区

6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6.1主要结论与创新

6.2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秦岭造山带南部南大巴山弧形推覆带前缘的前陆褶皱带西缘与米仓山东西向构造东端形成了镇巴—简池以北的横跨叠加区和南部以出露三叠系与侏罗系为主的扇形三角叠加区。研究不同类型叠加区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燕山期以来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陆内构造的关系。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论文利用野外构造观测和褶皱几何要素统计进行构造解析,辅以磁组构测试方法,结合地球物理解释资料,综合分析了印支期勉略带闭合后燕山期为主的陆内构造演化过程南大巴山推覆带西缘与米仓山近东西向短轴背斜、米仓山南部巨型挠曲向斜的叠加关系。经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以下认识与成果: (1)初步探讨了研究区扇形三角叠加区的形成机制。米仓山南缘近东西向挠曲向斜与华蓥山西缘向斜在研究区南部镇巴—万源之间叠加形成一个北东收敛、南西开放的向斜叠加区;稍后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南西向的推覆叠加,使这一区域形成现今以三叠系一侏罗系为主要变形岩层的扇形三角叠加区构造面貌。 (2)基于前人成果和本文取得认识,探讨了四川盆地东北缘研究区范围内燕山期陆内构造的演化时序。中侏罗世末扬子地块向北的继续深俯冲在其北缘首先发育一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近于同时或稍晚川东褶皱带由南东向北西扩展,与米仓山南缘的东西向挠曲向斜形成叠加向斜;晚侏罗世末,大巴山构造带在两侧汉南和黄陵刚性地块的阻挡下向南西方向推覆,形成了指向南西的弧形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带,与上述向斜叠加,这一由三方向构造共同作用下的叠加过程至少持续到早白垩世晚期,其中米仓山近南北向挤压则趋于减弱。 (3)对磁组构在多方向多期次水平挤压形成叠加变形的沉积岩区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论文研究取得一些初步认识与成果,同时还提出应用其进行叠加构造分析时必须与区域地质资料紧密联系,并应在一定限定条件下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