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
【6h】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造山带基本理论及东昆仑地区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重点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区域构造背景及区域断裂特征

2.2 东昆仑岩石圈结构及构造单元划分、空间展布特征

2.3 东昆仑及周缘地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格局

2.4 东昆仑南缘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构造格局

第三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序列

3.1不整合面分布及特征

3.2 泥盆纪裂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体系

3.3 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充填序列、海山沉积序列及沉积体系

3.4 早-中二叠世深水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体系

3.5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弧前盆地沉积序列及盆地沉积体系

3.6 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类前陆盆地沉积序列及沉积体系

3.7 晚三叠世中晚期背驮式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体系

3.8早侏罗世断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体系

3.9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原型盆地

3.10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演化序列

第四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海西期-印支期造山作用构造-岩浆响应

4.1 东昆仑造山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陆缘弧花岗岩

4.2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三叠世后碰撞型花岗岩

4.3 两类不同性质花岗岩体对东昆仑地区构造演化关键阶段的指示

第五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特征

5.1 构造层划分

5.2 主要地质体现今构造变形特征

5.3 构造变形综合序列厘定及动力学意义

第六章 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

6.1 东昆仑造山带前泥盆纪古造山带基底确立

6.2 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过程探讨

6.3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历程及造山作用探讨

第七章 主要进展与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及图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具有漫长演化历史,由不同期次、不同类型造山作用叠加复合的大陆复合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期发育有与原特提斯洋相关的洋盆系统,且洋陆构造演化过程完整,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则又受控于其南缘的古特提斯洋。因此东昆仑东段是一个研究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及复合造山作用的得天独厚之区域。本文通过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物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物质组成、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沉积盆地原型、岩浆弧属性、造山带结构构造、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变形序列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恢复重建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洋陆构造演化史并探讨了东昆仑造山带的造山作用过程。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
  1、在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充填序列详细研究基础上,恢复了其盆地原型及盆地演化序列。根据沉积体系的研究,结合东昆仑地区几个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及其它区域资料,认为东昆仑地区泥盆纪盆地原型为大陆裂陷盆地,石炭纪-早中二叠世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水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盆地原型为弧前盆地,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盆地原型为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中晚期盆地原型为背驮盆地,早侏罗世盆地原型为断陷或小型拗陷盆地。横向上,东昆仑-布青山地区石炭纪时期整体是一个北缘发育被动大陆边缘、中南部海山遍布、北浅南深的有限洋盆系统,而东昆仑地区位于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伸展体制下的复杂被动大陆边缘系统的北缘。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不同时期沉积盆地性质的变化及演化序列特征很好地指示了晚古生代以来与其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密切相关的构造演化历程,对建立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格架及复合造山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确定了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哈拉尕吐陆缘弧型花岗岩和晚三叠世中期后碰撞型花岗岩。哈拉尕吐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且普遍发育有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成因研究表明,其具有壳幔岩浆先混合再经历分异结晶作用的特征。岩石主量、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火山弧或大陆弧构造环境。获得该套陆缘弧花岗岩的形成时限为256~247Ma。哈拉尕吐花岗岩体年代学与构造属性表明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于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为强烈俯冲期,并且俯冲极性为由南向北。和勒岗希里可特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岩体含有较多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其它多种地质证据一致表明其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岩体的形成与陆陆碰撞后深部俯冲板片断离有关。获得和勒岗希里可特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Ma,属于晚三叠世中期。和勒岗希里可特后碰撞型花岗岩的厘定为东昆仑地区晚三叠世中期进入后碰撞阶段提供较好的约束。
  3、根据东昆仑地区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及相关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结合区域不整合面特征,按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组合差异,把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并筛分出四期构造变形序列。第一期构造变形以俯冲阶段的地壳浅部构造层次褶皱变形为特征,且褶皱形态相对较宽缓。第二期构造变形以地壳浅部构造层次的紧闭褶皱为特征,并伴随有逆冲断裂构造,该期变形与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陆陆碰撞造山相关。第三期变形主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主要构造变形样式为上构造层的宽缓等厚褶皱及逆冲推覆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以地壳表部构造层次的脆性断裂构造为特征,该期变形与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不均匀隆升及其向东侧向挤出逃逸密切相关。
  4、通过对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以来不同地史时期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原型、造山作用构造岩浆响应、构造变形序列等特点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遭受了同一构造旋回多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改造,分别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俯冲造山作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晚三叠世中晚期后碰撞造山、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其中,碰撞造山作用是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以来最强烈的一次造山运动,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铸就了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的主导构造格架。
  5、东昆仑地区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寒武世发育以清水泉蛇绿岩、乌妥蛇绿岩和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等为代表的(小)洋盆系统。早中寒武世以来,洋壳开始发生复杂的俯冲作用及后续的碰撞造山作用,形成了东昆仑地区大致以490~411Ma为峰值的弧花岗岩和碰撞型花岗岩,并于晚志留世进入后造山阶段。至此已基本奠定了东昆仑地区早古生代末期的主要构造格架。换言之,东昆仑造山带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洋陆构造演化过程完整齐备,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的构造旋回。晚古生代以来,东昆仑地区在古中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与加里东造山作用形成的浅变质褶皱基底的基础上再次拉张裂解,转变为与其南缘布青山-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洋陆演化息息相关的构造演化阶段。之后,复合叠置有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俯冲造山作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碰撞造山作用,晚三叠世中晚期后碰撞造山及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作用,终究铸成东昆仑造山带现今的主体构造格架。简而言之,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具有漫长演化历史、以加里东期造山作用为主造山期、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复合叠加的大陆复合造山带,对探讨造山带的复合造山机制及造山动力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