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昆仑拉陵灶火中游地区铜钼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6h】

东昆仑拉陵灶火中游地区铜钼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依据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及内容

1.4.完成的工作情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研究区地理位置

2.2.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3.地层

2.4.构造

2.5.岩浆岩

2.6.变质岩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地球物理特征

3.2.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矿化带特征

4.2.矿体地质特征

4.3.矿石特征

4.4.岩体特征

4.5.围岩蚀变

第五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成矿物质来源

6.2.控矿因素

6.3.成矿类型及成矿时代探讨

6.4.成矿模式探讨

第七章 找矿远景分析

7.1.成矿条件分析

7.2.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7.3.远景分析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拉陵灶火中游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西段北坡,柴达木盆地南缘,大地构造属秦祁昆造山系东昆仑弧盆系之北昆仑复合岩浆带。矿区位于东经93°14′43″-93°15′04″,北纬36°28′53″-36°29′18″,面积约49平方千米,是祁漫塔格地区找矿成果较显著的矿床之一。但是该区地质综合研究程度不够,矿床成因类型复杂,且至今仍有争议。本文以期能够清楚地认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厘定其矿床成因,这将有助于对区域上类似成因争议的矿床做出指导,有助于对该成矿亚带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这将有利于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本论文通过对花岗岩、地层、断裂-褶皱系统的详细野外地质观察,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论证该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机理。并通过对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阐明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找矿模式。
  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调研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工作,对拉陵灶火中游铜钼多金属矿床取得如下进展与成果:
  1、综合得出,拉陵灶火中游铜钼多金属矿床的矿体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构成与中酸性侵入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斑岩型多金属(Fe-Cu-Pb-Zn-Sn-Mo-W)矿成矿系列,是典型的兼具矽卡岩型矿体和斑岩型矿体的岩浆热液矿床。
  2、拉陵灶火中游铜钼矿产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斜长角闪岩段地层及中三叠世中粒石英闪长岩和白沙河岩组片麻岩接触带上,初步认为矿床成因为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后形成的矽卡岩-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因此今后该区的区域找矿方向,应该重点放在与印支期花岗岩岩株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矿床。
  3、根据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侵入岩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得出拉陵灶火中游铜钼多金属矿的成岩成矿环境为造山阶段晚期的后碰撞伸展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