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昆北断阶带古-新近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综合研究
【6h】

昆北断阶带古-新近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综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区概况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主要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主要认识和创新成果

第二章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2.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1.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1.2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志

2.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2.1地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2.2连井层序格架的建立

2.2.3层序单元特征

第三章沉积体系

3.1沉积环境分析

3.1.1岩性岩石类型与颜色

3.1.2古生物

3.1.3地球化学

3.2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模式

3.2.1辫状河三角洲

3.2.2滩坝相

3.2.3湖泊相

3.3物源分析

3.3.1下干柴沟组物源分析

3.3.2上干柴沟组物源分析

3.3.3下油砂山组物源分析

3.4沉积体系分布规律

3.4.1第Ⅰ层序(E31)沉积相分布

3.4.2第Ⅱ层序沉积相分布

3.4.3第Ⅲ层序(N1)沉积相分布

3.4.4第Ⅳ层序(N21)沉积相分布

3.5沉积演化特征与层序发育模式

第四章事件沉积

4.1震积岩的识别标志

4.1.1液化脉

4.1.2石香肠构造

4.1.3负载与枕状构造

4.1.4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

4.1.5环形层理(loop bedding)

4.2地震津浪沉积构造

4.2.1丘状层理

4.2.2自碎屑角砾岩

4.3意义

4.3.1有助于盆地的构造活动史研究

4.3.2地震活动改善储集性能,促进油气运移

第五章构造断裂特征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5.1构造体系

5.1.1阿拉尔“入”字型构造体系

5.1.2尕斯库勒SN向构造体系

5.1.3昆北断裂带反“多”字型构造体系

5.2构造断裂特征

5.2.1一级断裂—昆北断裂

5.2.2二级断层

5.2.3断裂的基本性质特征

5.3构造演化特征

5.4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5.4.1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充填模式

5.4.2构造控制沉积相的展布

5.4.3主断层控制两盘的地层厚度

第六章储层成岩作用

6.1储层粘土矿物成分特征

6.2成岩作用类型

6.2.1压实作用

6.2.2胶结作用

6.2.3交代作用

6.2.4溶解作用

6.3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6.3.1新近系成岩阶段划分

6.3.2古近系成岩阶段划分

第七章储层特征与评价

7.1储层基本特征

7.1.1岩石学特征

7.1.2储集空间类型及孔喉结构特征

7.2缝合线

7.2.1缝合线的特征

7.2.2形成机理探讨

7.2.3碎屑岩中缝合线的地质意义

7.3储层物性特征

7.3.1乌南—绿草滩地区储层物性特征

7.3.2切克里克下干柴沟组

7.4储层的控制因素

7.4.1埋藏深度

7.4.2沉积微相类型

7.4.3粒度

7.4.4成岩作用

7.4.5孔隙结构类型

7.5储层分类评价

7.5.1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7.5.2储层分布特征

7.6储层敏感性评价

7.6.1速敏

7.6.2水敏

7.6.3盐敏

7.6.4酸敏

7.6.5碱敏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为研究区,以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为目的层段,主要目的是在精细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研究沉积环境,对沉积体系进行精细解析,并结合构造特征和演化情况分析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和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探讨了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最后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岩性颜色、沉积构造、古生物、微量元素、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表明,昆北断阶带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为还原—弱还原的湖陆过渡沉积环境。切克里克及乌南绿草滩地区下干柴沟组广泛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及粒度、薄片和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的综合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越岸沉积等7种微相。乌南—绿草滩地区下油砂山组发育滩坝沉积。根据滩坝砂岩的形态和产状,滩坝沉积划分为坝亚相和滩亚相,其中坝亚相可划分出坝主体和坝侧缘微相,滩亚相可划分出滩脊、滩席、滩间湾微相。
   应用重矿物平面组合法、重矿物稳定系数、包裹体和地层倾角测井古水流等确定了昆北断阶带的物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沉积体体系的发育分布规律。
   乌南—绿草滩下油砂山组滩坝砂岩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具有细喉道、低渗透的特征。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埋藏深度、沉积微相类型、粒度、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类型控制。研究区储层可以分为3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其中Ⅱ类储层为区内的优质储层,Ⅲ类为较优质储层。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乌南-绿草滩鼻状构造高部位。切克里克下干柴沟组辫状三角洲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储层物性中等,孔隙喉道以细喉道为主,退汞效率偏低。
   在研究储层特征的同时,对碎屑岩中缝合线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依据缝合线的整体形态,将其划分为线形、网状和椭圆形三大类;然后根据缝合线的锯齿形态,将线形缝合线划分为锯齿状、波状缝合线和复合型3个亚类。研究区内缝合线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地震、构造、超压和压溶等作用。缝合线不但是一种可能的裂缝型储集空间,而且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