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
【6h】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0 前言

0.1 研究现状

0.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工作量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大地构造框架与大地构造事件

1.2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构造层划分和地层展布

1.3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岩浆作用

1.4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单元的划分

2 燕山期褶皱变形特征

2.1 桑植-石门复向斜带褶皱变形特征

2.2 武陵坳陷褶皱变形特征

2.3 黔南坳陷褶皱变形特征

2.4 黔中隆起褶皱变形特征

2.5 黔北坳陷褶皱变形特征

2.6 雪峰西侧褶皱变形机制

3 燕山期断裂构造特征

3.1 雪峰构造系统燕山期断裂体系

3.2 雪峰东侧燕山期逆冲推覆特征

3.3 雪峰基底隆升带燕山期逆冲推覆特征

3.4 雪峰西侧北段燕山期断裂活动特征

3.5 雪峰西侧南段断裂活动特征

4 雪峰基底隆升带燕山期的挤出构造

4.1 雪峰基底隆升带断裂格架

4.2 雪峰基底隆升带燕山期的垂向挤出和侧向挤出

5 雪峰构造系统燕山期古油藏破坏机制

5.1 雪峰构造系统燕山期油气藏保存与破坏的原理和机制

5.2 雪峰构造系统燕山期油气潜力评估和预测

5.2.1 雪峰两缘推覆带油气潜力

5.2.2 雪峰西侧北段油气潜力

5.2.3 雪峰西侧南段油气潜力

6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变形机制与大陆动力学内涵

6.1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

6.2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演化的大陆动力学内涵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在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改造,基本奠定了现今的构造格架。但我们对燕山期陆内构造变形的特征,古油藏的破坏和保存规律,以及陆内构造演化的动力机制的认识还尚未透彻。本文通过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以及整理相应的测年资料,分析了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变形特征及断裂活动规律,并结合燕山期华南大地构造背景和花岗岩-火山岩的展布规律和成因,探讨了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的动力机制,最终得出以下5点新认识和新结论:
   (1)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褶皱轴向为S-N向或NNE向;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断块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褶皱形态受多边界条件的制约。
   (2)研究区在燕山早期和晚期分别受到自南东向北西和自东向西的挤压,产生了两幕断层活动。在雪峰基底隆升带东侧,断层活动在印支期活动的基础上继承性发展:在雪峰基底隆升带内,早期为一幕低角度的逆冲,晚期为高角度的逆冲;在雪峰西侧,早期为北东向断层逆冲活动,晚期为南北向断层逆冲活动。研究区发育多套滑脱层,在雪峰西侧北段,滑脱层逐级跃迁向北西拓展。
   (3)雪峰基底隆升带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等多期构造运动,先存断裂呈现出不对称的扇状结构。在燕山期构造运动北西南东向或东西向的挤压下,雪峰基底通过双向逆冲断层垂向挤出和双向走滑断层侧向挤出,断块单元的垂向挤出或侧向挤出的程度具有不均一性。
   (4)研究区尤其雪峰西侧虽然有较厚的海相地层沉积,但燕山期构造运动对雪峰陆内构造系统油气保存的破坏是致命的。通过褶皱抬升、相关断裂的切割及其以后的长期剥蚀,对古油藏造成了巨大破坏,但部分破坏较少的地区仍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5)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在燕山期构造演化的直接动力是湘赣地区的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地幔上涌造成的侧向挤压,可能由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启动和转向诱发,或两者共同受控于更高层次的地球内部的热-构造动力机制,既体现了大陆动力学范畴的独特动力机制,又反映了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互动联系,是大陆改造、保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