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防治黄瓜霜霉病高效药剂的筛选及防控机理的初步研究
【6h】

防治黄瓜霜霉病高效药剂的筛选及防控机理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符号说明

摘要

1 前言

1.1 黄瓜霜霉病概述

1.2 黄瓜霜霉病的防控

1.2.1 苯基酰胺类药剂

1.2.2 烷基磷酸盐类的乙磷铝

1.2.3 嗜球伞果素类杀菌剂

1.2.4 氨基甲酸酯类的霜霉威

1.2.5 取代脲类的霜脲氰

1.2.6 甲氧基丙烯酰胺类的氟吗啉和烯酰吗啉

1.2.7 苯甲酰胺类

1.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

1.4 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机制

1.4.1 叶绿素

1.4.2 总多酚含量

1.4.3 苯丙氨酸解氨酶

1.4.4 过氧化物酶

1.4.5 多酚氧化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供试作物

2.1.3 供试药剂

2.1.4 化学试剂

2.1.5 试验溶液配制

2.1.6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黄瓜霜霉病的室内毒力试验

2.2.2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2.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在黄瓜植株的内吸和传导特性研究

2.2.4 黄瓜植株苗期对霜霉病原菌的天然抗性研究

2.2.5 黄瓜感病后的防御机制探讨

3 结果与分析

3.1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

3.1.1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性毒力

3.1.2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治疗性毒力

3.2 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2.1 开花期施药的防治效果

3.2.2 发病初期用药的防治效果

3.2.3 发病后多次用药的防治效果

3.2.4 自开花期定期施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效果

3.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内吸传导特性研究

3.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确定

3.3.2 氟醚菌酰胺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吸收传导特性研究

3.3.3 不同影响因子对黄瓜幼苗根部吸收氟醚菌酰胺的影响

3.4 黄瓜苗期天然抗病性机制探讨

3.4.1 黄瓜苗期至开花期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3.4.2 黄瓜苗期至开花期前后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4.3 黄瓜开花期前后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3.5 黄瓜感染霜霉病后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3.5.1 黄瓜感病后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3.5.2 黄瓜感病后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5.3 黄瓜感病后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3.5.4 黄瓜感病后体内总多酚含量的变化

3.5.5 黄瓜感病后叶绿素的变化

4 讨论

4.1 创新杀菌剂氟醚菌酰胺在黄瓜霜霉病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4.1.1 氟醚菌酰胺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评价

4.1.2 氟醚菌酰胺混剂的开发

4.1.3 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内吸和传导特性研究

4.2 连续预防性施药是防控黄瓜霜霉病的最佳施药方式之一

4.2.1 黄瓜苗期天然抗病性机制探讨

4.2.2 连续预防性施药防效显著

4.3 黄瓜感染黄瓜霜霉病之后的防御反应探讨

5 主要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黄瓜霜霉病为靶标,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11种常用药剂的保护性毒力和8种常用药剂的治疗性毒力;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在开花期单次施药、发病后单次施药、发病后多次施药和自开花期开始定期施药,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了新型杀菌剂氟醚菌酰胺的内吸和传导特性。为探讨黄瓜苗期对霜霉病的自然抗病性,研究了黄瓜植株开花期前后体内的各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揭示了黄瓜感病后对霜霉病菌的防御反应。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百菌清对于黄瓜植株的保护性杀菌毒力最高,EC50为2.69μg/mL;氟醚菌酰胺对黄瓜霜霉病的保护性毒力略高于氟吡菌胺, EC50分别为6.70和7.66μg/mL。氟吡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治疗性毒力最高,其EC50为9.68μg/mL。其次是氟醚菌酰胺的治疗EC50为15.1μg/mL。
   2、在开花期施用保护性药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黄瓜霜霉病的为害,25%烯酰吗啉·嘧菌酯SC在施药后10天防效可以达到69.39%。在病害的发病初期施用合适的药剂可以有效地控制黄瓜霜霉病的为害,施用25%氟醚菌酰胺SC(375g/ha)和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50mL/ha),均能在10天内有效地控制病害,使病情增长率接近于0。黄瓜霜霉病发生后多次用药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氟醚菌酰胺(H)连续3次喷雾均可表现出良好保护和治疗性能,其防效分别为97.74、83.59和67.19%。
   3、用氟醚菌酰胺处理黄瓜幼苗的根部后,在黄瓜的各个组织均能检测到氟醚菌酰胺说明它能够被黄瓜的根吸收并且传导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用氟醚菌酰胺溶液对黄瓜的茎叶喷雾后,在黄瓜的茎叶组织和根部可以检测到氟醚菌酰胺,说明它可以被黄瓜的茎叶吸收并传导到黄瓜的根部,表现出双向输导的特点。黄瓜根对于氟醚菌酰胺的吸收受到低温和呼吸抑制剂的抑制,能被蔗糖、氨基酸等竞争性抑制,表明这个吸收过程属于主动吸收。
   4、黄瓜进入开花期,体内POD活性呈现增长趋势。POD活性与黄瓜苗期抗病性没在直接的关系。在营养生长阶段,黄瓜体内的PPO活性一直在波动。PPO活性与黄瓜苗期抗病性没有直接关系。黄瓜进入开花期,体内PAL活性处于较低的水平。PAL活性偏低可能是黄瓜开花期易感病的原因之一。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自黄瓜开花期开始进行连续的预防性施药能够很好的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5、黄瓜感染霜霉病后,黄瓜叶片内的3种防御酶POD、PPO、PAL活性总体上都随病情加重而增大。黄瓜感病后体内的多酚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病情大于2级之后,叶片内的多酚含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表明多酚也是体内抗病因子之一。黄瓜感染霜霉病后,出现病斑,叶片褪绿,随病情增长,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