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益攸关方个体视角下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研究
【6h】

利益攸关方个体视角下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原则研究现状

1.2.2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基本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公私合作项目风险分担理论基础

2.1 公私合作模式

2.2 利益攸关方

2.3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分担

2.3.1 影响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的因素

2.3.2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特点

第3章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

3.1 基于里程碑计划的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阶段性划分

3.2 基于德尔菲和AHP法的风险指标初步确定

3.2.1 德尔菲法

3.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3.2.3 风险指标初步确定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筛选

第4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初次分担模型

4.1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的原则

4.2 风险分担理念

4.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风险分担模型构建

4.3.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重确定

4.3.2 风险初次分担模型构建

第5章 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共担风险分担比例

5.1 随机合作博弈的基本思想

5.2 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的共担风险分担比例确定

5.2.1 联盟成员的风险偏好

5.2.2 共担方的随机shapley值

5.2.3 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的共担风险分担模型构建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项目背景资料

6.2 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风险指标的确定

6.3 基于RS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风险初次分担

6.3.1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的风险分析

6.3.2 其他利益攸关方的风险分析

6.3.3 风险初次分担结果

6.4 共担风险的比例确定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必将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能完全负担,需要私人投资方的资金支持,在此现实背景下,一种新型的项目合作方式—公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合作方共担项目风险,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本论文将研究视角置于利益攸关方个体视角下,针对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分担进行研究,构建以“风险分担理论→风险识别→风险初次分担→共担风险分担比例→实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风险分担机制,以期达到PPP项目各利益攸关方之间在风险分担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上的相互制衡,实现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的多方共赢。 首先,本论文介绍了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理论,包括公私合作模式、利益攸关方等概念的界定,PPP模式的特点、影响PPP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的因素及其风险分担的特点等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理念。然后,基于里程碑计划对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阶段划分,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初步的36个风险指标,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去掉19个“次要的”指标,构建出本文的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灰色关联法的基本思想,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风险分担模型,将风险分为利益攸关方独自承担的风险和共同承担的风险。对于独自承担的风险,根据计算的风险指标与利益攸关方之间关联度的大小来确定各利益攸关方应该承担的风险因素;在此过程中运用粗糙集确定指标权重,使得风险指标更具适用性。再次,针对共同承担的风险部分,在充分考虑各利益攸关方的风险偏好以及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合作博弈的方法,确定共担风险的分担比例,从而实现项目的整体风险最小化。最后,以中国中铁隧道集团为例,实证分析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的公私合作风险分担情况。选取该项目的五大利益攸关方,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利益攸关方单独承担的风险以及共担的风险进行风险分担,然后以合同条款遗漏风险为例,计算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和青岛国信集团所应承担的风险比例,以此来充实和验证利益攸关方个体视角下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的理论。 本论文通过构建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风险分担模型、构建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的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共担风险分担的比例模型,探索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利益攸关方个体视角下公私合作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分担机制,使得各利益攸关方对其应分担的风险针对性更强,为风险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