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采用氮氢混合气源的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工艺研究
【6h】

采用氮氢混合气源的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工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渗氮技术

1.2 采用不同气源离子渗氮技术

1.3 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工艺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等离子体源渗氮工艺与装置

2.2.1 等离子体源渗氮装置

2.2.2 等离子体源渗氮工艺参数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不同渗氮气压氮氢比混合气源渗氮奥氏体不锈钢

3.1 氮氢比对渗氮层组织性能的影响

3.2 气压对渗氮层组织性能的影响

3.3 讨论

4 氮氢混合气源渗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偏压作用

4.1 不同试样偏压下渗氮层组织性能实验结果

4.2 讨论

5 氮氢混合气源渗氮奥氏体不锈钢的试样位置作用

5.1 不同试样位置渗氮层组织性能实验结果

5.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采用氮氢混合气作为渗氮气源,在低电压下对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等离子体源渗氮处理,获得良好的渗氮效果。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表面轮廓仪、显微维氏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系统分析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的成分、结构及组织性能,研究了渗氮气体氮氢比、渗氮气压以及试样偏压和距屏高度对渗氮层金相组织、氮浓度-深度分布、相结构、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深度分布、抗孔蚀行为的影响,定性总结出上述工艺条件对渗氮层组织性能影响的一般规律。
  气压300 Pa,悬浮电位,距屏100mm,渗氮6h,氮氢比3∶1-1∶5条件下,所得渗氮层均由γN相组成,氮氢比1∶3条件下渗氮效果最好,渗氮层厚度9.8μm,氮峰值浓度16.5 wt.%,表面粗糙度0.124μm,表面显微硬度10.4 GPa。氮氢比大于1∶3时,渗氮效果会随氮气分压的增加而变差;氮氢比小于1∶3时,渗氮效果随氢气分压的增加而变差。
  氮氢比1∶3,悬浮电位,距屏100mm,渗氮6h,气压220-500 Pa条件下,所得渗氮层均由γN相组成,气压300 Pa时渗氮效果最好。
  气压300 Pa,氮氢比1∶3,距屏100mm,渗氮6h条件下,试样上施加0~-400 V负偏压,所得渗氮层均由γN相组成,负偏压-200 V时渗氮效果最好,渗氮层厚度10.9μm,表面显微硬度11.3 GPa。试样施加负偏压后,试样表面得到了清洗和活化,所得渗氮层厚度增加,硬度提高,抗蚀性能改善。
  气压300 Pa,氮氢比1∶3,-200 V负偏压,渗氮6h条件下,距屏高度50-250mm,所得渗氮层均由γN相组成,距屏100mm处试样渗氮效果最好,试样距屏50mm时,渗氮层较厚但疏松,显微硬度低,抗蚀性能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