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6h】

孔子礼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4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创新点

1.4.2不足之处

2孔子礼学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可通约性

2.1孔子礼学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2.1.1孔子礼学思想的产生

2.1.2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

2.2孔子礼学思想的特性

2.2.1孔子礼学思想的伦理性

2.2.2孔子礼学思想的社会性

2.2.3孔子礼学思想的政治性

2.3大学生礼仪教育及其与孔子礼学思想之关联

2.3.1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

2.3.2孔子礼学思想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可通约性

3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证研究

3.1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

3.1.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高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措施及成效

3.2大学生知行礼仪规范存在的问题

3.2.1大学生对礼仪学习的认知不足

3.2.2大学生礼仪学习和生活行为失范

3.3大学生礼仪知行问题的成因探析

3.3.1个体因素的制约

3.3.2高校教育因素的限制

3.3.3环境因素的影响

4孔子礼学思想融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探究

4.1借鉴孔子礼学思想的积极元素

4.1.1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

4.1.2改进礼仪教育的方法

4.2优化孔子礼学思想的应用途径

4.2.1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4.2.2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

4.2.3促进礼仪课程合理化

4.3拓宽孔子礼学思想的教育环境

4.3.1创造家庭“孝爱”环境

4.3.2营造良性社会环境

5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通过对殷礼、周礼的损益,使得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创立了较合时宜的礼学体系来应对和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今天,要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获得质的提升,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这种做法:对传统礼仪文化进行扬弃,祛除其落后迂腐的部分,继承与弘扬其符合时代潮流的精华,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出当代中国进步所需的礼仪文化。 根据当时新旧体制更替中出现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无序的社会管理等情况,孔子站在促进整个社会和美的高度,希望通过“仁”与“礼”的融会贯通实现人们和睦相处、以及社会的井然有序。可以说,礼以“仁”为根本,仁以“礼”为实现的方式,二者难以分割、相辅相成。本文以《礼记》、《论语》等与孔子礼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的著作作为主要的研究分析的文献对象,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特点进行梳理,从而试图通过研究孔子的“礼”学思想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仁”学思想。“礼”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既体现着对“周礼”氏族宗法伦理道德规范的部分继承,又展现出对“周礼”的革新与扩充,其普及范围、功能价值都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礼学的理论体系由于被孔子之后的众多儒学家所推崇与宣扬而极大地充实和发展,进而为研究礼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孔子的礼学思想在孟子、荀子、董仲舒、朱子乃至唐玄宗等帝王那里都得到了深刻的阐述,以及更新或改造。毋庸置疑,对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的诸多学者对孔子礼学思想是批判抨击亦或是褒扬提倡,我们发现它在提升国民素质与建设和谐社会方面仍然能够发挥不可小觑的实际功效。 文章通过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的概述以及对其深层内涵的解剖,以期发掘出其符合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发展需要的价值部分。在对比和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礼仪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探究将孔子礼学思想的精髓部分融入其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修养乃至弘扬中华民族“仁”与“礼”的传统美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