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鼓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6h】

转鼓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农村水污染现状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2.1 土壤渗滤技术

1.2.2 人工湿地技术

1.2.3 蚯蚓生态滤池技术

1.2.4 一体化集成装置处理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二章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2.1 生物转盘基本原理

2.1.1 生物膜净化机理

2.1.2 生物膜法特点

2.1.3 生物转盘机理

2.2 一体化设备工艺

2.2.1 一体化处理装置发展

2.2.2 PDS转鼓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基本原理与技术关键

2.3 一体化工艺示范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转鼓式污水处理装置技术改进和优化

3.1 生物盘片技术方案设计

3.1.1 新型生物盘片技术方案

3.1.2 新型生物盘片实施方式

3.1.3 新型生物盘片与现有技术比较

3.2 生物转鼓技术方案设计

3.2.1 新型生物转鼓技术方案

3.2.2 新型生物转鼓实施方式

3.2.3 新型生物转鼓优缺点分析

3.3 一体化转鼓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技术方案设计

3.3.1 一体化转鼓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技术方案

3.3.2 一体化转鼓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实施方式

3.3.3 一体化转鼓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优缺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去除能力分析

4.1 进出水数据监测分析

4.1.1 工艺构造

4.1.2 数据采集技术手段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4.2.1 COD的去除率

4.2.2 氨氮的去除率

4.2.3 TP的去除率

4.2.4 人工湿地的处理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针对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严峻,对水体水质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发展滞后及环境恶化等情况。本课题主要利用生物转盘机理,结合锦溪镇红霞村分散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用SW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中试研究,并对工艺出水水质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处理效果,确定工艺的适用性;并设计改造新型生物转鼓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将其与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法相结合;使之处理效果更好,满足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需求。
  本课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试验相结合的形式,即在理论设计、中试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相互印证。理论设计主要是根据现有设计规范中的推荐数据对一体化中试设备进行理论设计并应用于中试设备中,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生物转鼓设计相对准确的设计参数。根据改进参数的生物转盘的中试实验利用了2011年光大环保与锦溪污水处理厂的一次合作,锦溪镇红霞村分散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并相继在锦溪镇共实施了6个自然村庄的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均采用了“集水井+一体化处理装置+人工湿地”的工艺。
  利用流量计、进出水PH计等一系列在线仪表和测量方法对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得出全天24小时记录数据,并采用实验室水质分析,对水样中的COD、BOD、总磷、氨氮、总氮及生物膜镜检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数据均有记录。
  通过以上试验方法和数据采集手段,选取一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间锦溪镇三联村、狭港村和南前村运行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使用的进出水监测情况。进水COD在150-250mg/L之间,氨氮在20-30mg/L范围内,TP一般维持在2-3mg/L。经过详尽的数据处理分析得出:(1)SW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的COD去除率较高,可达到80%-92%;并且在温度较高时去除效果会更好,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2)该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样比较理想,均达到了72.19%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6.90%的去除率;脱氮的效率与溶解氧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保证工艺的脱氮效果的前提下,应保证溶解氧浓度满足反应需求。(3)生物膜对磷的去除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因为在SW一体化装置之后添加了人工湿地自然生态处理方式,因此,整个反应工艺的除磷率达到了74.12%-92.14之间。对COD、氨氮等几种水质指标进行考察发现,此新型工艺是适合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水质以完全满足苏州地区一级A排水标准,提出了两种可行建议:一是增加深度处理设备、后续加药,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设备成本,增加运行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对农村地区来说操作难度大大增加,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专人负责;二是结合农村生态和村庄环境整治对绿化的建设要求,建设人工生态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既达到排放标准,又增强了景观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