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胆囊三角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6h】

胆囊三角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引 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材料

1.2试验设备和仪器

1.3解剖方法

1.3.1 对 26具尸体分别进行解剖及观测

第三章 结 果

2.1 胆囊三角的解剖

2.1.1胆囊管观测

2.1.2肝总管观测

2.1.3胆囊管和肝总管的汇合方式与分型

2.2胆囊三角的内容

2.2.1胆囊动脉的起源及胆囊动脉的走行

2.2.2胆囊动脉的分支

2.2.3胆囊动脉的直径

2.2.4肝右动脉的走行

2.2.5胆囊淋巴结

第四章 讨 论

3.1 胆囊三角与腹腔镜的应用

3.2 胆囊三角的显露

3.2.1胆囊管的显露

3.2.2胆囊动脉的显露

3.3 胆囊动脉及其变异的临床意义

3.3.1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其临床意义

3.3.2胆囊动脉的分支及其临床意义

3.3.3胆囊动脉的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3.4胆囊管及其变异的临床意义

3.4.1胆囊管的变异及临床意义

3.4.2胆囊管与肝总管的汇合方式与分型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1:胆囊三角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综述 2:腹腔镜的发展史以及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胆囊三角区的显微解剖结构,明确胆囊三角的三边构成以及胆囊动脉的起始、分支、走行分布,胆囊管与肝总管的汇合方式、位置分型,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该区在腹腔镜手术中血管、胆管、肝管的保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材料和方法:对26具(男性18具,女性8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于5倍手术显微镜下行胆囊三角区显微解剖,观测该区胆管和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明确该区域的应用解剖。
  结果:
  1.胆囊三角的三边分别为: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
  2.胆囊管的长度为31.11mm±1.15(30.46~31.78 mm)直径3.12mm±0.26(3.02~3.68mm);其形状有直线型和弯曲型。
  3.左右肝管汇合点距肝表面为11.26 mm±1.08(1.96~12.14 mm);左肝管长度为15.26 mm±1.42(9.36~17.10 mm);右肝管长度为8.76 mm±0.71(6.30~11.08 mm)。少数的肝总管于肝内汇合。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的类型有成角型、平行型和螺旋型。
  4.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可分为:正常型、平行型、骑乘型、螺旋型。
  5.胆囊动脉可起:自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
  6.胆囊动脉走行与肝总管的关系:单支型胆囊动脉可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肝总管的后方;双支型和多支型胆囊动脉可同时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肝总管的后方,也可分别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后方。
  7.根据胆囊动脉的支数可分为单支型、双支型、多支型。
  8.胆囊动脉直径的平均值为1.58 mm±0.41(0.80~2.78 mm)。
  9.肝右动脉可走行于胆囊三角内,可于肝总管的前方和后方走行。10.肝右动脉的直径平均值为3.21mm±1.51(1.51~6.80 mm)。11.胆囊三角内可见胆囊淋巴结,数目1-2个;径约为3.02 mm±0.26(2.22-4.18 mm)。
  结论:
  1.胆囊动脉的起源可起自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其中起自肝左动脉的比率较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高,可为临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2.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方式、位置分型,在个体间存在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在处理胆囊管时应多加注意对变异的胆囊管辨别及处理,防止对其周围组织结构的破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