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效率?——对“生产率悖论”的探讨
【6h】

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效率?——对“生产率悖论”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1.1 支持“生产率悖论”存在的研究

2.1.2 否定“生产率悖论”存在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

2.2.1 定性研究

2.2.2 定量研究

3 概念界定

3.1 信息技术

3.2 生产率悖论

3.3 Malmquist指数

3.4 非观测效应面板数据模型

4 模型设定与方法框架

4.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4.2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4.3 信息技术与劳动生产率的模型构建

4.3 信息技术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模型构建

5 变量选取及统计描述

5.1 信息技术投资数据的衡量及数据采集

5.2 非信息技术物质资本衡量及数据采集

5.3 非信息技术劳动投入的衡量及数据采集

5.4 各省市(自治区)Yt的衡量及数据采集

5.5 其他相关指标的数据采集

6 实证分析

6.1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量

6.2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6.3 信息技术与劳动生产率

6.4 信息技术与全要素生产率

6.5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鼓励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7.2.2 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7.2.3 信息技术投资与我国发展现状相结合

7.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7.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微商的产生使人们购物突破了时空限制,互联网的产生加快了人们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速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无论是社会的生产方式还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地改变。由于其极大的便利性,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都可窥见其身影。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都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信息技术产品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的投入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显著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增长。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企业家发现,计算机的高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相应地提高,甚至抑制了生产率的提高。逐渐地,经济学家也发现了这一反常现象—信息技术的投资与社会生产率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地负相关关系。Robert Solow总结出:“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率统计方面却看不见计算机。”即“生产率悖论”。此后,许多学者加大了研究的深度,但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我国现阶段“生产率悖论”存在与否的研究,对我国信息产业政策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立足已有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信息技术投资与我国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选取适当的数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模型验证相关结论。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模型转换,得到劳动生产率模型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模型,考察研究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生产率的作用程度,进一步分析“生产率悖论”在我国的存在性,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用Malmquist指数衡量。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但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结合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结论得出,“生产率悖论”在我国逐渐地消失,并且信息技术的投资可以提高劳动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信息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也是因为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比重小的缘故。所以,我国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规模,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