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期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h】

长期施肥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2研究内容

1.3技术路线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进展

2.1土壤有机碳

2.1.1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

2.1.2土壤轻组有机碳

2.1.3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2.1.4土壤易氧化态碳

2.1.5土壤可矿化碳

2.1.6耕作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2土壤有机氮

2.2.1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性质

2.2.2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因素

2.2.3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2.2.4土壤有机氮的分解转化

2.3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2.3.1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2.3.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2.4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研究现状

2.4.1长期肥料试验的发展概况

2.4.2长期肥料试验的研究结果总结

2.4.3长期肥料试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章研究材料与方法

3.1供试材料

3.1.1试验点及施肥处理概况

3.1.2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3.2测定方法

3.2.1土壤碳组分的测定

3.2.2土壤氮组分的测定

3.2.3土壤微生物学性质测定

3.2.4土壤有机碳矿化

3.2.5土壤有机氮矿化

3.2.6其它测定方法

3.3资料搜集

3.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四章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

4.1前言

4.2材料与方法

4.3结果与讨论

4.3.1长期种植水稻耕层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

4.3.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4.3.3长期种植水稻耕层土壤全氮的变化

4.3.4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3.5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关系

4.3.6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7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因素

4.4小结

第五章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5.1前言

5.2材料与方法

5.3结果与讨论

5.3.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5.3.2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

5.3.3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含量

5.3.4土壤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

5.3.5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关系

5.4小结

第六章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6.1前言

6.2材料与方法

6.3结果与讨论

6.3.1土壤酸解总氮和非酸解性氮

6.3.2土壤氨基糖氮

6.3.3土壤氨基酸氮

6.3.4土壤酸解氨态氮

6.3.5土壤酸解未知氮

6.3.6土壤酸解总氮各组分的比例

6.3.7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6.3.7土壤速效氮

6.3.8土壤有机氮各组分间的相关关系

6.4小结

第七章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7.1前言

7.2材料与方法

7.3结果与讨论

7.3.1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

7.3.2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

7.3.3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

7.3.4土壤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

7.3.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总有机碳、全氮的关系

7.3.6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关系

7.4小结

第八章长期施肥稻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8.1前言

8.2材料与方法

8.3结果与讨论

8.3.1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8.3.2土壤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

8.3.3土壤蔗糖酶活性

8.3.4土壤淀粉酶活性

8.3.5土壤纤维素酶活性

8.3.6土壤蛋白酶活性

8.3.7土壤脲酶活性

8.3.8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8.3.9土壤酶活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8.4小结

第九章长期施肥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

9.1前言

9.2材料与方法

9.3结果与讨论

9.3.1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剖面AWCD的变化

9.3.2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

9.3.3主成分分析

9.3.4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代谢商

9.4小结

第十章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的研究

10.1前言

10.2材料与方法

10.3结果与讨论

10.3.1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中C02的动态变化

10.3.2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中C02的累积排放量

10.3.3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中CH4的动态变化

10.3.4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中CH4的累积排放量

10.3.5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排放量与不同碳形态之间的关系

10.3.6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10.3.7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10.3.8土壤有机碳矿化总量及Q10值与不同碳形态之间的关系

10.4小结

第十一章稻田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研究

11.1前言

11.2材料与方法

11.3结果与讨论

11.3.1温度对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11.3.2水分对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影响

11.3.3长期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速率和净矿化氮量

11.3.4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11.3.5土壤净矿化氮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11.4小结

第十二章总论

12.1研究结论

12.2本研究特色

12.3存在的问题

12.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选取分布在湖南省不同县市的8个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以不同施肥小区(无肥、化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的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和培养实验,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机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有机碳氮的矿化作用等进行测定分析,揭示涉及土壤有机质积累转化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土壤有机质组分的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一、稻田土壤碳氮积累特征 1、各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机碳(TOC)含量范围为16.18~38.65g/kg,长期不施肥处理(CK)土壤TOC的含量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在17年的试验过程中,土壤TOC有上升趋势。单施化肥(NPK)对土壤T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仅在桃江和临澧试验点显著提高);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MOM、HOM)均显著提高了土壤TOC的含量,秸秆还田处理(STR)也对土壤TOC含量的提高作用明显。 2、各试验点耕层土壤全氮(TN)含量范围为1.07~3.93g/kg,CK处理土壤TN的含量与试验初始时相比基本持平。各施肥处理对土壤TN的影响与TOC相似,NPK处理对土壤TN含量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且在3个试验点上影响显著;MOM、HOM和ST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TN的含量。 3、稻田土壤碳氮比(C/N)在9:1~17:1之间,各施肥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只在半数试验点上的MOM、HOM处理对其提高显著。 4、各试验点土壤pH值变化在5.07~8.00之间,除南县和武冈试验点的土壤是偏碱性外,其余试验点土壤pH值均呈酸性。与稻田土壤初始值相比,长期种植水稻后土壤的pH值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与CK处理相比,长期施肥后稻田土壤pH值有明显的下降。 二、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 1、各试验点耕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SOC)含量范围为23.73~122.77mg/kg。NPK处理对SO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MOM、HOM、STR处理均显著提高SOC的含量,且影响效果是HOM>MOM>STR。土壤SOC占TOC含量的0.13%~0.32%,新化和南县点土壤SOC所占的比例较高,MOM、HOM和STR处理除个别试验点外均显著提高其比例。 2、各试验点耕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范围为0.62~6.08g/kg。NPK处理可以提高LFOC的含量:MOM、HOM、ST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LFOC的含量。土壤LFOC占TOC含量的3.80%~17.40%,MOM、HOM和ST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LFOC占土壤TOC的比例。 3、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范围为5.87~18.60g/kg。土壤ROOC占TOC的比例变化范围在49.02%~58.31%之间,与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比例差异均不显著。 4、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均与土壤TOC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以作为表征稻田土壤有机碳的指标。 三、稻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特征 1、各试验点耕层土壤酸解总氮(TAHN)的含量范围为822~3102mg/kg,占土壤TN的64%~92%,是土壤氮的主体。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TAHN含量及其组分有显著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可以提高土壤TAHN及其组分中的氨基酸氮(AAN)、氨基糖氮(ASN)和酸解氨态氮(AN)的含量,但在个别试验点上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酸解未知氮(HUN)和非酸解性氮(NHN)的含量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总体上施肥后HUN的含量有所降低,而使NUN有所增加。 2、不同施肥处理土壤TAHN各组分所占TN比例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各处理间差异不太显著,大致上讲ASN和AAN的比例有所增加,AN和HUN的比例有下降趋势。AAN所占份额较大,对施肥处理的响应最为显著,ASN所占份额最小,且所占份额对不同施肥措施不敏感。 3、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19~30.86mg/kg,占土壤TN的0.32%~0.96%。NPK处理对土壤SON的影响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SON含量及其所占TN的比例。土壤SON与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四、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群落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特征 1、各试验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范围分别为261~968mg/kg和25~109mg/kg。NPK处理对半数试验点的土壤MBC、MBN含量影响不显著,MOM、HOM、STR处理则均有显著提高。土壤MBC占TOt的1.3%~4.5%,平均为2.1%;MBN占TN的1.3%~3.7%,平均为2.5%。施肥对微生物量占土壤TOC和TN的比例影响不太显著。土壤MBC与TOC、MBN与TN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各试验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变化范围在6.5~13.5之间,除株洲和武冈试验点值较大外,其余都在7~9左右。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碳氮比,但差异不显著。 2、各试验点不同施肥措施在Biolog测定的细菌单一碳源利用模式上区分明显:Biolog盘中每孔的平均吸光值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即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在提高;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在碳源的利用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碳源主要为氨基酸类和糖类,但不同施肥处理碳源利用类型有差异。Shannon和Simpson指数的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均有利于维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秸秆还田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McIntosh指数)降低。 3、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与碳循环有关的酶活(蔗糖转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与氮循环有关的酶活性(蛋白酶、脲酶)以及参与磷循环的酶活性(酸性磷酸酶),与CK处理相比,活性均有显著的提高,其中HOM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STR的影响在新化试验点上最为明显。 五、稻田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特征 1、在淹水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总趋势基本相似,CO2的产生速率在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迅速下降直至稳定水平;CH4的产生速率呈现为先缓慢升高后迅速降低的动态变化;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范围为448.64~1516.77μg/g,CH4累积排放量在范围15.60~33.34μg/g,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CO2和CH4的累积排放量;在培养期内土壤有机碳累积排放总量占TOC的3.6%~5.6%;土壤不同碳形态的含量与累积排放总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性,而仅ROOC、HC和FC的比例与累积排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土壤有机碳累积排放总量所占TOC的比例与各碳形态相关性不显著。 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在培养前期土壤CO2产生速率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缓,其速率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升温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以MOM、HOM和STR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总量较高。土壤矿化总量与不同形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的()10值变化在1.01~1.53之间,与土壤微生物代谢商和酶活显著正相关性,与土壤C/N比和Kos呈负相关。 3、土壤有机氮矿化实验中,初始阶段矿化作用较强,矿化速率最大,有机氮矿化量迅速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矿化作用减弱,矿化速率不断下降,矿化量达到最大值后变化平缓。10~30℃范围内,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逐渐增强,65%田间持水量比淹水状态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矿化。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施用可以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使氮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增大。 综上,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各组分,有机碳、氮的矿化作用,土壤微生物量、活性和群落多样性都有明显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土壤碳氮肥力。不同有机肥之间的效果有所差别,秸秆还田措施不及施用猪粪处理,因此合理选择有机肥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土壤健康质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对缓解温室效应、发展可持续农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