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影响及上颌切牙区牙槽骨改变的对比分析
【6h】

两种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影响及上颌切牙区牙槽骨改变的对比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本文纳入40名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前牙病理性前伸、移位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基于正畸前后受测牙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测量数据,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和唇侧固定矫治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进而推断牙周炎患者接受此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基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和传统唇侧固定矫治后两组上颌中切牙区牙槽骨密度和高度的变化,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及传统唇侧固定矫治技术正畸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骨组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1.从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收入的病人中,按照纳入标准选择40人,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使用时代天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一组使用传统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对患者的前牙进行压入和内收。所有患者在戴入矫治器前三个月均接受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在正畸治疗前(T0)和结束后(T1)由同一位口腔医师对患者的各牙周指数进行检测,包括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同一组内正畸治疗前后的SBI及PD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正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者分别于正畸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进行CBCT扫描,扫描图像直接输入电脑,在CBCT自带的软件eXamVision中对所拍摄区域直接三维重建。所有数据均由本人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有效值。 (1)在软件重建的三维中图像中确定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处(C1),釉牙骨质界和根尖部的中点(C2),解剖根尖点冠方1mm(C3),腭侧牙槽嵴顶处(L1),釉牙骨质界和根尖部的中点(L2),解剖根尖点冠方1mm(L3)层面牙槽骨范围。在CBCT横断面图像中依次测量相应位点牙槽骨密度,每颗牙齿测量6个位点。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多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测量右上侧切牙(UR2)与右上中切牙(UR1),UR1与左上中切牙(UL1)、UL1与左上侧切牙(UL2)之间的牙槽骨高度。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不同牙位牙槽骨间隔分别讨论、比较各种分组的两种矫治技术正畸治疗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采用团体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对比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结果: 1.(1)正畸治疗前,隐形矫治组的探诊深度为(4.27±0.75)mm;正畸治疗后为(2.12±0.51)mm,改变量为(2.15±0.60)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唇侧固定矫治组的探诊深度为(4.25±1.02)mm;治疗后为(2.48±0.60)mm,改变量为(1.77±0.80)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后,隐形矫治组牙周探诊深度改变量大于固定矫治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正畸治疗前,隐形矫治组的龈沟出血指数为(2.11±0.54);正畸治疗后为(0.72±0.23),改变量为(1.39±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固定矫治组龈沟出血指数为(2.06±0.62);治疗后为(1.12±0.22),改变量为(0.95±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后,隐形矫治组龈沟出血指数改变量大于固定矫治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区唇舌侧传统唇侧固定矫治组的骨密度与隐形矫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牙周炎患者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密度的变化 正畸治疗后,唇侧固定矫治组患者左上颌中切牙C1、C3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显著,分别为12.22%、10.45%;唇侧固定矫治组患者右上颌中切牙C1、C3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亦显著,分别为14.91%、11.06%。两组患者上中切牙唇侧其余区域骨密度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牙周炎患者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密度的变化 正畸治疗后,隐形矫治组左、右上颌中切牙L1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显著,分别为8.03%、9.15%;唇侧固定矫治组左、右上颌中切牙L1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显著,分别为23.92%、21.14%,传统唇侧固定矫治器组左、右上颌中切牙L3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显著,分别为7.46%、6.29%。两组患者上中切牙腭侧其余区域骨密度降低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经检验,正畸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颌牙槽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畸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颌牙槽骨高度总体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 (5)经检验,隐形矫治组和传统唇侧固定矫治组正畸治疗后UL1和UL2之间、UL1和UR1之间、UR1和UR2之间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均不显著,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1)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唇侧固定矫治技术用于静止期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均是相对安全的。 (2)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有利于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的恢复。 2.(1)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用于中度牙周炎患者正畸,压入内收病理性伸长移位的前牙时,上中切牙牙槽嵴顶区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传统唇侧固定矫治技术用于牙周炎患者正畸,压入内收病理性伸长移位的前牙时,上中切牙牙槽嵴顶区及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 (2)隐形矫治技术和唇侧固定矫治技术用于中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时,牙槽骨高度均无显著改变,且对不同牙槽间隔牙槽骨高度的影响一致。 (3)在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下,通过放射学方法评估骨骼状态,骨密度的变化可能比骨高度更容易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