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英雄的伊洛西斯之旅-神话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物莉丽·布里斯科的双重身份
【6h】

英雄的伊洛西斯之旅-神话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人物莉丽·布里斯科的双重身份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oretic Frame Work-Mythological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Chapter Two Eleusis Mysteries In To the Lighthouse

2.1 Eleusis Mysteries

2.2 Mythic Dinner Scene

2.3 Mythic Images

2.3.1 Mrs Ramsay-Demeter

2.3. 2 Mr Carmichael-Hierophant

2.3.3 Lily Briscoe-Persephone

2.3.4 Lily Briscoe-Modern Hero

Chapter Three Lily Briscoe's Journey toward Eleusis

3.1 Archetypal Hero's Journey

3.2 Hero's Helpers

3.2.1 Mrs Ramsay

3.2.2 William Bankes and Mr Carmichael

3.3 Hero's Tests

3.3.1 Mr Tansley

3.3.2 Mrs Ramsay

3.3.3 Mr Ramsay

3.4 Hero's Finding Elixir

3.4.1 Life Elixir

3.4.2 Art Elixir

Conclusion

Works Cite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上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对当时著名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意识流小说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带有自传性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出版后,更是备受瞩目。究其缘由,部分是因为小说中有象征意义的灯塔和寻求式的旅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小说中充满寓意的莉丽·布里斯科的画作。针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可谓是百花齐放,但从神话和原型角度的评论大都集中在拉姆齐夫妇身上而很少以莉丽·布里斯科为中心,所以本文将以伊洛西斯神话和约瑟夫·坎贝尔的单一神话为基础,以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结合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对《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新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来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表面上看,莉丽·布里斯科语言寥寥,其主要行为是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首先赋予莉丽·布里斯科的是女儿的身份,如同在伊洛西斯神话中的珀西枫妮对她的母亲得墨忒耳既渴望又叛逆的形象;其次又赋予她英雄的使命,通过寻求新的自我而完成伊洛西斯之旅。本文试图阐述三个问题:《到灯塔去》中的伊洛西斯神话元素有哪些,伍尔夫为什么选择莉丽·布里斯科作为她的代言人,以及莉丽·布里斯科是如何完成她的伊洛西斯心灵之旅的。 伊洛西斯神话以农神得墨忒耳和其女珀西枫妮的故事而著称。毫无疑问,诸多评论家指出该小说中使用了母女关系神话尤其是把拉姆齐夫人与农神得墨忒耳类比的颇多,而且大都认为伍尔夫通过神话自己的母亲塑造了拉姆齐夫人这一形象。拉姆齐夫人的美貌和权力象征了得墨忒耳,莉丽·布里斯科对拉姆齐夫人渴望靠近又想分离的感情则象征了珀西枫妮。《到灯塔去》这本小说无疑最能体现伍尔夫对自己母亲的这种复杂情感,该小说激起了很多愉快和不愉快的回忆,不仅仅是童年的也包括在传统体制下怎样奋力成为作家的记忆,在描述莉丽·布里斯科的过程中作者倾注了最深的困惑和最大的愿望。 对大多评论家来说,莉丽·布里斯科作为一名艺术家对其画作完美的追求正如伍尔夫本人作为一名作家对其作品形式的追求,然而不仅如此,莉丽·布里斯科也是伍尔夫作为女儿的替身,伍尔夫不满其母亲不能给她想像的那种爱却又在母亲死后长久地思念她,然而最终她跨越了这一矛盾的情感,找到了成熟的自我。莉丽·布里斯科又是完成英雄使命的代言人。英雄的原型从古老的神话来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演变。坎贝尔笔下的英雄基于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原型但又包含了卡尔·荣格的现代英雄元素。古代神话的英雄通常在年轻时开始旅程,基于召唤开始一种寻求,而现代英雄则与此不同,不必考虑年龄和出身,他们可以是普通人,不必是帝王将相,他们寻求的结局也不一定都是以胜利而告终。重要的是在伍尔夫的小说中,现代英雄也可以是女性,正如莉丽·布里斯科。她是伍尔夫小说中第一个逃出像拉姆齐夫人那种传统女性形象的人物,也是第一个不受像拉姆齐先生那种父亲法则控制的人物,她想找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说,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莉丽·布里斯科都属于现代英雄。 本文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论述本文写作目的及原由。在众多对《到灯塔去》这部小说的神话和原型批评中,大多文章的焦点都集中在拉姆齐夫妇身上,尤其是以拉姆齐夫人为主。本文试图想把焦点转移到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女画家的形象身上。第二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批评方法即在结合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这本小说的基础上简要论述神话和原型批评理论;第二章主要论述《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伊洛西斯神话元素。比如有代表性的晚宴场景,晚宴上享用的食物以及时间都与神话中祭祀的食物和时间相吻合;再如有代表性的人物,拉姆齐夫人的形象酷似神话中的农神得墨忒耳而莉丽·布里斯科则酷似农神之女珀西枫妮的形象,得墨忒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抑制了珀西枫妮的独立和解放。而作者伍尔夫塑造的莉丽·布里斯科决不仅仅是一个顺从的女儿形象,而是一个有与母亲抗争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女英雄形象,这也就是莉丽·布里斯科这一人物的价值所在,她具有双重身份,肩负女性争取自我获得自立的使命。本章结合伍尔夫对她母亲的极想靠近又渴望分离的双重感情对莉丽的双重身份进行挖掘使她的形象逐渐清晰;第三章主要论述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女英雄是如何完成通往伊洛西斯即心中的圣地这一心灵之旅的。这一章节依据约瑟夫·坎贝尔在《英雄面面观》中关于英雄旅程的理论对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灵之旅进行剖析,途中遇到了帮助者,阻碍者以及应有的考验但最终找到了所谓的“灵丹妙药”—莉丽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个女性和艺术家的自我寻求。莉丽·布里斯科的自我寻求有两层含义,表面上看是追求画作的完美和完整,实际上是追求女性的独立和自治。第三部分为结论即莉丽·布里斯科心中的圣地伊洛西斯不再是以得墨忒耳这一母亲形象而是以珀西枫妮这一具有反叛性和创造性的女儿形象为中心,她的理想也不再是成为拉姆齐夫人那样的人而是超越她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她最终的自我寻求即伍尔夫的英雄式寻求不仅仅为个人也为整个女性世界提供了一种“灵丹妙药”。弗吉尼亚·伍尔夫成功的运用了“母女”这一看似简单其实微妙复杂的关系把莉丽·布里斯科从旧女性的樊笼里解救了出来把她塑造成一位具有真正自我的新女性而伍尔夫本人也通过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代言人完成了她对女性自我新思考的心路历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