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与策略研究
【6h】

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与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对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

(二)我国对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创新性

(四)难点与问题

第一章相关理论综述

一、 国家安全理论概述

(一)传统国家安全理论

(二)非传统国家安全理论

二、信息安全

(一)信息安全概念的界定

(二)信息安全的主要内容

(三)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

(四)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种类

三、国家信息安全

(一)信息全球化下新安全观的产生

(二)信息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三)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信息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信息安全对我国和世界安全的影响

一、信息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信息安全是我国整体国家安全的重要元素

(二)信息安全对我国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信息安全对我国国防科技的影响

(四)信息不安全严重影响我国上层建筑安全

二、信息安全对世界安全的影响

(一)信息安全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二)信息安全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三)信息安全与国际霸权主义

第三章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信息流动途径的挑战

(一)泛滥的计算机信息病毒

(二)日益增多的黑客信息攻击、猖獗的网络信息犯罪

(三)网络恐怖主义

(四)信息战

二、来自发达国家信息技术遏制的挑战

三、来自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挑战

四、来自世界各国信息战略的挑战

(一)美国信息战略的挑战

(二)日本新时期信息战略的挑战

(三)法国信息战略的挑战

(四)印度信息战略的挑战

(五)韩国“信息技术标准”战略的挑战

(六)俄罗斯信息安全战略的挑战

(七)英国、芬兰信息战略的挑战

第四章中国信息安全面临挑战原因分析

一、全国性信息管理缺乏协调,信息安全值得担忧

二、国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淡漠、立法不健全

三、基础信息产业严重依赖国外

四、全球信息化对我同信息安全的冲击

(一)世界信息革命爆发对我国信息安全的冲击

(二)科技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信息安全产生冲击

第五章基于中国信息安全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综合国家信息安全观

二、加速健全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

(一)确立科学的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理念

(二)构建完备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三)强化超前的信息安全法律效率

(四)主动融入国际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三、完善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四、完善国家信息安全技术和经费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二)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中政府的职能

六、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一)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国际法律体系的国际合作机制

(二)建立完善信息安全国际组织管理体系的国际合作机制

七、重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随着信息革命的爆发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在信息全球化的21世纪,可以说最大的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以及建立在信息安全基础上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谁把握了信息安全,谁就把握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制信息权”。信息安全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上升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围绕着信息主权、信息资源的争夺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重大课题。 本文以国际大环境为研究背景,以全面的视角探析信息、国家安全及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我国信息安全现状并探求我国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对策。 文章共分七个部分: 引言部分,提出写作论文的起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国际政治学和信息科学的角度阐明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概念,并找寻到安全、国家安全、信息、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冷战后,信息安全日渐突出。信息安全是指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可靠性和可控性,实质就是要保证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和非法占用。信息安全具有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潜伏性和突发性、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安全主体的不对称性等特征。信息安全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生态等领域。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网络黑客、网络犯罪和垃圾信息等。 第二章,深入分析信息安全对我国和世界安全的影响。在信息网络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条件下,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成为影响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主权的维护更加困难,难以控制的“网上政治总动员”危害社会稳定,颠覆性宣传直接危及国家政权,国家形象更易遭受攻击和歪曲;信息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它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全局,信息产业自身安全令人担忧,网络经济犯罪成为经济安全的顽疾,金融业遭受的安全挑战更加严重;信息安全对文化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遭到冲击;信息安全对军事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制信息权”对战争结局意义重大,信息威慑、网络信息战、黑客攻击与军事泄密严重威胁军事安全。 第三章,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也比较滞后,网络安全系数很低,信息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从信息流动途径、发达国家的技术遏制及世界信息强国信息战略对我国的威胁和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本章中尤其分析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信息战略,以求对保障中国信息安全提供借鉴与思考。 第四章,从我国信息安全遭到挑战的原因分析,探讨包括我国在信息安全保障现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国民信息安全意识、基础信息产业严重依靠国外、立法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求对捍卫我国信息安全提供思考。同时还分析了全球信息化对我国信息安全的冲击与启示。 第五章,探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策略措施。主要是包括树立信息安全观在内的综合安全观。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法律保障机制、信息安全政治保障机制、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国际机制;通过外交活动为确保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制定国际信息网络规则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部分,简要阐述信息安全的研究价值和对中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思考。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贯穿于论文写作的全部过程中。(2)系统分析方法。本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信息安全的涵义、信息安全的战略地位等问题。(3)比较研究方法。本文用比较研究方法把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军事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国家信息安全事件的成因,为最终解决国家信息安全找寻应对措施。(4)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指一切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基础上,任何理论结论如果违背了基本事实,就不能算是科学的理论。(5)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国家信息安全理论,必须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手法,但关键还在于尺度的把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