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华北西南部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研究
【6h】

华北西南部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剖面、研究方法及工作量统计

2 研究剖面的地层与沉积背景研究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太原组剖面地层概述

2.3 实测剖面描述

2.4 研究区太原组沉积相及沉积特征

2.5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太原组中Zoophycos及伴生的遗迹化石与系统描述

3.1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3.2 Zoophycos及伴生遗迹化石系统描述

3.3 Zoophycos形貌特征及造迹行为方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Zoophycos潜穴充填物的显微、超微组分及碳酸盐岩微形体研究

4.1材料与分析方法

4.2 Zoophycos遗迹化石潜穴充填物的显微成分分析

4.3 Zoophycos遗迹化石潜穴充填物的超微组分分析

4.4 Zoophycos潜穴中碳酸盐岩微形体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太原组中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产状与分布特征

5.1 河南焦作地区太原组各灰岩层中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产状与分布特征

5.2 河南禹州地区太原组各灰岩层中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产状与分布特征

5.3 山西附城地区太原组各灰岩层中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产状与分布特征

5.4本章小结

6 遗迹群落类型、产状及其沉积背景

6.1 遗迹群落类型1的组成与产状特征

6.2遗迹群落类型Ⅱ的组成与产状特征

6.3 遗迹群落类型Ⅲ的组成与产状特征

6.4太原组中遗迹群落的沉积背景

6.5 本章小结

7 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类型

7.1 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遗迹组构类型

7.2 遗迹组构的组成和分布规律及其沉积环境模式

7.3 本章小结

8 太原组遗迹化石、遗迹组构演化特征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工作展望

9.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选择河南焦作、禹州和山西陵川太原组良好的露头剖面作为华北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代表性剖面进行了详细实测和描述,主要研究了太原组中遗迹化石的组成、形貌特征、造迹行为、遗迹组构类型、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和碳酸盐岩微形体及其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进展:
  (1)基于研究区太原组各灰岩层中化石组分和岩性特征,划分出15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描述了各类微相的组成特征;
  (2)在太原组中共识别出13属18种遗迹化石,并进行了遗迹分类学描述,同时总结出Zoophycos遗迹化石在垂向上常见的三种回填纹构造形态(舌形、新月形和矩形)和提出了4种 Zoophycos蹼层的造迹行为方式;
  (3)在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了5种遗迹组构,即类型A为Gordia-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B为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C为Zoophycos-Taenidium遗迹组构、类型D为Zoophycos—Speckle burrow强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E为Chondrites—Nereites遗迹组构,其中类型 C根据Zoophycos在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又可细分为3种类型,即类型C-1,C-2和C-3,并绘制了太原组遗迹组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图;
  (4)通过对Zoophycos潜穴充填物的显微、超微组分及碳酸盐岩微形体的研究,对Zoophycos的红色、黑色、灰色及灰白色充填物进行精细观察,分析了其中各种成分的形貌特征及所含主要元素组成特征,在Zoohpycos遗迹化石的充填物内识别出球状、杆状、网状、簇状、瓶状和似脑球形等与微生物成因相关的6种碳酸盐岩微形体(单体矿物和集合体);
  (5)基于太原组各灰岩层岩性特征、微相和化石类型的分布规律,总结出研究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遗迹组构、碳酸盐岩微相垂向演化特征,并绘制了综合演化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