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种间、空间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6h】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种间、空间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珊瑚礁概述

1.1.1 珊瑚礁的重要性

1.1.2 珊瑚礁面临的威胁

1.2 珊瑚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1.3 珊瑚-共生藻共生关系

1.4 珊瑚白化及其与共生藻密度的关联性

1.4.1 珊瑚白化

1.4.2 珊瑚共生藻密度对珊瑚白化的指示作用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黄岩岛珊瑚礁地貌特征

2.1.2 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现状

2.1.3 黄岩岛珊瑚礁区的环境特点

2.2 研究区域样品采集

2.3 实验分析

2.3.1 珊瑚属种鉴定

2.3.2 珊瑚共生藻密度的测定

2.3.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种问、空间分布

3.1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种间差异及生态效应

3.1.1 黄岩岛不同珊瑚种类之间共生藻密度水平的差异情况

3.1.2 珊瑚共生藻密度水平高低的生态效应

3.1.3 小结

3.2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空间分布

3.2.1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水深差异

3.2.2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的地貌带差异

3.2.3 小结

第四章 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对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指示意义

4.1 黄岩岛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珊瑚共生藻密度的地域差异

4.2 黄岩岛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密度结合卫星遥感分析珊瑚对异常高温的耐受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珊瑚共生藻密度是指示珊瑚白化、反映珊瑚健康状况的关键生理指标。本研究于2015年5月对南海黄岩岛珊瑚礁(15°08′N、117°45′E)9科22属63种珊瑚共计260个珊瑚样品开展共生藻密度在珊瑚种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黄岩岛珊瑚共生藻的平均密度为3.16×106cells/cm2,变化于(0.76~7.19)×106cells/cm2之间,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枝状珊瑚共生藻的密度均值(2.28±0.73)×106cells/cm2,显著低于块状珊瑚(4.06±2.51)×106cells/cm2;2)黄岩岛珊瑚共生藻密度的水深差异显著,礁外坡水深10-15m的珊瑚共生藻平均密度(2.65±1.31)×106cells/cm2,显著低于水深10m以内的珊瑚(3.42±2.93)×106cells/cm2;潟湖5m水深珊瑚的共生藻密度均值(1.95±1.13)×106cells/cm2,显著低于2m水深的珊瑚(2.98±1.90)×106cells/cm2;3)黄岩岛礁外坡珊瑚共生藻的密度均值(3.25±2.67)×106cells/cm2,显著高于潟湖内珊瑚(2.30±1.57)×106cells/cm2;4)黄岩岛珊瑚共生藻的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南海其他珊瑚礁区(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北部的三亚湾等)。虽然在强厄尔尼诺驱动下全球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持续发生,但黄岩岛珊瑚在表层水温高达31℃的情况下,其共生藻密度仍保持在正常水平、未发现白化现象,提示黄岩岛珊瑚具有非常强的耐热能力,黄岩岛很有可能成为南海珊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理想生长区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