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制度研究
【6h】

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制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2.3发展趋势

1.3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主要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创新点

2专利间接侵权概述

2.1 专利间接侵权的涵义

2.1.1专利间接侵权的由来

2.1.2专利间接侵权的界定

2.1.3专利间接侵权的行为类型

2.2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的特征

2.2.1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对象的特殊性

2.2.2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隐蔽性

2.2.3侵权认定标准的复杂性

3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3.1 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存在的问题

3.1.1未明确区分专利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

3.1.2混淆专利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

3.2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的法律现状

3.2.1对专利间接侵权归责原则的认定

3.2.2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构成要件的现状

3.3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实践中的问题

3.3.1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类型过于宽泛

3.3.2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适用缺乏保障措施

4域外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制度及其借鉴

4.1 美国的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

4.1.1美国关于专利间接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

4.1.2美国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保障措施

4.2德国的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

4.2.1德国关于专利间接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

4.2.2德国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保障措施

4.3.1美、德两国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比较

4.3.2美、德两国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借鉴

5完善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认定制度的建议

5.1 明确专利间接侵权的归责原则

5.1.1 明确专利间接侵权归责原则的认定标准

5.1.2专利间接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

5.2明确专利间接侵权认定的构成要件

5.2.1 明确专利间接侵权的行为对象

5.2.2明确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方式的限定

5.2.3明确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的主观意图

5.3明确专利间接侵权的行为类型

5.3.1 区分专利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

5.3.2规定帮助侵权属于专利间接侵权

5.3.3明确诱导性侵权属于共同侵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是与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的,专利制度的完善,是一国社会与经济进步的刚需。专利间接侵权形式上并未直接侵犯专利权,而是以其间接的方式为直接实施专利技术提供帮助,这样将严重增加专利被侵犯的风险。专利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定时期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符合程度,是一个国家走出去的重要保障,是创作中国品牌的关键之所在。在专利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专利侵权现象也随之产生。在中国的《专利法》中,仅仅是对专利的直接侵权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并没有对于专利间接侵权有权威的规定。近年来,专利间接侵权的出现,成为了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诸多专利应用者得以关注焦点和难点。在以往的专利间接侵权判定中,适用“全覆盖原则”作为专利间接侵权的判断标准,要求专利全部技术特征包含在被控的侵权产品和方法中,甚至用共同侵权理论解决实践的难题。另外,在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制度中,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到非专利产品,也极大的挑战了以往传统专利侵权的判定原则。纵观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国家,大都规定了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且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中国的《专利法》,虽经过了三次修改,但仍未对专利间接侵权进行体系性的规定。实践中往往引用共同侵权理论进行处理,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的若干问题规定》中,对专利间接侵权问题进行分析,虽然以低位阶的司法解释的形式出现,但也足以引起广泛关注。最高院的指导意见中,显然并没有将专利间接侵权作为一种独立侵权行为,而以共同侵权的形态予以认定,这便使得审判中存在着标准不一的现象,严重影响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由此,中国应当在立法中明确将专利作为一项独立的侵权行为。 本文以对知识产权的均衡保护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规范,平衡专利权人的利益保护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在专利间接侵权的背景下,本文以司法实践和最高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托,文章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文章从美国的专利间接侵权的第一案,引入了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制度,同时介绍了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来由、概念的界定,明确了对专利间接侵权的逐步认识,相对周全的对专利间接侵权做出帮助侵权和引诱侵权行为类型的界定,同时也明确提出了专利间接侵权的对象特殊性以及侵权方式的隐蔽性、评判标准的复杂性等多个特征。 第二部分,根据中国相关的立法和实践情况,分析了中国专利间接侵权责任认定制度的现状,并提出了当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认为过于宽泛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模糊的构成要件,缺乏相关的保障措施。混淆了专利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的适用,同时对归责原则的认定标准不够具体、明确。 第三部分,分析了主要英美法系国家,美国对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德国的立法实践,对中国相关立法和实务有重要的指引和保护的作用。美国作为专利间接侵权的发源国,对此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把专利间接侵权分为引诱侵权和帮助侵权,并针对不同的情形做出相应的规定。德国作为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的大陆法系国家,对专利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也做出了相对明晰的规定。 第四部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意见,强调应当对专利间接侵权进行类型性分析,以及构成要件的归类,明确诱导性侵权可以被归入共同侵权的范围中,帮助侵权作为间接侵权来处理。旨在给专利权人周密的保护措施,同时,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维护。

著录项

  • 作者

    杨彦娇;

  •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
  • 学科 民商法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刘春霖;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民法;中国法律;
  • 关键词

    专利间接侵权; 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