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前后福建台湾籍民研究——以“亚细亚孤儿”意识为中心
【6h】

抗战前后福建台湾籍民研究——以“亚细亚孤儿”意识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研究的突破与局限

第二章福建早期台湾籍民的状况与问题(1895~1937年)

第一节福建台湾籍民的概况

第二节福建部分台湾籍民的违法犯罪问题

第三节福建台湾籍民引发的社会观感及其影响

第三章抗战初期福建的台湾籍民(1937~1938)

第一节抗战初期福建台湾籍民的返台情况

第二节抗战初期福建当局的台湾籍民政策

第三节福建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之过程

第四节台湾籍民迁移中的问题及其心态分析

第四章生活在崇安县的台湾籍民(1938~1947年)

第一节崇安:台湾籍民生活区域的背景描述

第二节台湾籍民初期的安置管理与生活境况

第三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垦荒工作

第四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独立谋生

第五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

第六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最终归宿

第五章彷徨中的奋起: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心态解析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概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行为的心态分析

第三节抗战胜利与台湾义勇队的归宿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档案出发,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文章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是存在的,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最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解释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阐述了心态史学的概念、理论及方法,提出了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介绍了文章的史料特点,并对本研究的突破和不足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系统考察了1895年至1937年这四十二年间福建地区台湾籍民的基本状况。文章从厦门、福州等地警务部门的案例记载出发,详细叙述了福建省台湾浪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恶劣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少数台湾浪人制造事端,以达到“以华制华”和离间两岸民众情感的罪恶目的。 第三部分介绍了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台湾籍民的基本动向,分析了非沦陷区台湾籍民被集中迁移崇安县的原因及其心态变化。文章认为,台籍浪人在福建胡作非为所积累的民怨,加上金门、厦门沦陷中台籍浪人的助纣为虐,引起福建民众的愤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迫使国民政府将省内台湾籍民集中迁移至崇安县。福建省当局的不信任对多数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籍民而言,无形中造成了心理伤害,成为“亚细亚孤儿”意识形成的肇始。 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1938年至1947年间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生活的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文章从崇安县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台湾籍民的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认为他们的生活较为困苦。虽然国民政府对崇安县的台湾籍民进行了系列安置和赈济,例如阶段性生活费补助、安排垦荒和独立谋生、对老弱童孺进行救济等,但受限于抗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经济动荡以及崇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台湾籍民的生活难有根本的起色。生活的困顿,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政府当局严密的监管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他们原有的失落感和苦闷心理,这是此阶段台湾籍民的主要心态。 第五部分阐述了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台湾义勇队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数台湾籍民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投身抗战的原因。文章叙述了台湾义勇队的组建经过和大致活动,指出崇安县台湾籍民最终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的消极影响,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肯定了多数台湾籍民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外侮的民族“气节”,赞扬了他们不畏艰苦挫折,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民族解放的精神。 结论部分再次揭示了福建台湾籍民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崇安县台湾籍民为中心,对“亚细亚孤儿”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升华进行简要的回顾。笔者强调“以史为鉴”,吸取“亚细亚孤儿”意识产生的历史教训,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段特殊的历史,为化解两岸同胞间的历史“心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