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福建武夷山脉若干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6h】

福建武夷山脉若干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在福建武平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和福建明溪君子峰自然保护区两地选取常绿阔叶林样地9处,其中梁野山自然保护区7处,君子峰自然保护区2处;每个样地4个样方。通过典型样方法进行每木调查,详细研究分析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用M. Godron指数、稳定度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评价9个样地群落的稳定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该保护区现状提出建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样地共出现维管束植物87科206属362种。各群落的优势种明显,层次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建群种都是壳斗科植物。群落中乔木平均胸径越大,建群种和其他优势种重要值差异越小。
   (2)不同生长型个体密度在各群落中表现一致,即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黧蒴锥群落的乔木层与灌木层个体密度大,群落不稳定因素来源于乔木层和灌木层;其他群落乔木层个体密度小,灌木层个体密度大,群落不稳定因素来源于灌木层。
   (3)根据乔木和建群种年龄结构分析,结果为演替早期群落乔木年龄结构为多峰型,乔木平均胸径与建群种差异小,乔木层表现不稳定;演替中后期乔木年龄结构为倒J型,随着演替阶段的推进,建群种平均胸径比其他乔木平均胸径越大,其维持内环境稳定作用也越大。
   (4)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在各群落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不同生长型均匀度指数J则无明显规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丰富度指数S与多样性指数H’、D、J相关性低,多样性指数H’、D、J指数相关性高。各群落对总体多样性贡献最大和造成各群落总体多样性差异主要来源于灌木层,其次为草本层,最后为乔木层。各群落乔木层的竞争格局形成,灌木层竞争格局未形成,因此群落不稳定因素主要来源于灌木层。
   (5)演替中期与演替早期群落相似性小于演替中期和演替后期的群落。相同地区,海拔越相近,群落相似性越大。
   (6)M. Godron稳定性指数分析表明,所有调查群落均不稳定,且群落越趋向共优群落则表现更高的稳定性。主成分分析反映对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指标为:胸径15cm以下乔木所占比例,其次为乔木幼树数量、乔木物种数、乔木平均胸径。
   (7)三种方法对稳定性的排序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结合群落结构分析认为,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群落稳定性判断结果最优。9个样地中稳定性强的群落是米槠群落Ⅱ1和甜槠+鹿角杜鹃群落Ⅰ7,稳定性较强的群落是鹿角栲群落Ⅰ2、细叶青冈群落Ⅰ4,稳定性适中群落是甜槠群落Ⅱ2,稳定性较差的是吊皮锥群落Ⅰ1、黧蒴锥群落Ⅰ3、柯群落Ⅰ5、甜槠+密花树群落Ⅰ6。
   (8)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稳定性系数分析结果与物种多样性趋势比较一致,但M. Godron稳定性指数分析结果与物种多样性趋势不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