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增强民族凝聚力问题上的研究
【6h】

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增强民族凝聚力问题上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言

一、中国共产党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系

(一)民族凝聚力呼唤了党的诞生,党的诞生使增强民族凝聚力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民族凝聚力呼唤了党的诞生

2.党的诞生使增强民族凝聚力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民族凝聚力推动党的历史使命的完成,党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又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1.民族凝聚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新发展

2.民族凝聚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升华

3.民族凝聚力推动着新时期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党的正确领导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注入了新活力

二、新时期党增强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带来挑战

1.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民族凝聚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2.贫富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凝聚力

3.日益增大的社会分化给增强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的阻力

(二)社会制度环境和党存在的问题给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障带来挑战

1.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侵蚀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健全及建设的滞后性制约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3.中国共产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影响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4.民族分裂分子及其活动严重危害民族凝聚力

(三)社会观念形态的变化给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根源带来挑战

1.文化霸权主义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冲击我国的民族文化,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2.文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观和民族国家意识,不利于建立在共同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3.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各种道德信仰危机侵蚀着民族凝聚力

三、新时期党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对策探讨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夯实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1.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中华民族成员的民族自豪感

2.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强少数民族成员的向心力

(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民族凝聚力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2.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凝聚各种社会力量

(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民族素质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选择

1.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形成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3.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和睦,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的凝聚核心作用

1.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贯彻落实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相互关系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进程。民族凝聚力呼唤了党的诞生,党顺应凝聚人心的时代要求而生,诞生之后便为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民族凝聚力的与日俱增又给党的建设和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中华民族凝聚力也不断升华并取得新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制度和观念形态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思想根源面临较大的冲击和挑战。针对当前的种种挑战,探索新时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使民族凝聚力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文章分为三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族凝聚力呼唤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促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断推动着新时期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正确领导又使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发展和升华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文章第二部分着眼于新时期的国际、国内社会,阐述了在新时期影响民族凝聚力增强的诸多不利因素和挑战。这些挑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甚至危害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探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紧密结合,民族凝聚力才能最终克服各种障碍,不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